【文旅快評】
作者:崔 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教授、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研究院執行院長)
“忽如一夜春風來”,溫暖回歸大地,百花競相綻放。近年來,各地大力塑造賞花經濟品牌,打造花海、花藝、花餐等旅游產品,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助力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發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周邊游“出圈”,而賞花旅游更是周邊游的“寵兒”,踏青賞花成為城市居民大飽眼福的“必選”項。在各地“花花世界”大熱的同時,要避免賞花旅游產品同質化,推動從單純滿足“觀”的要素的賞花活動,轉變為與古典藝術、美學實踐、民俗體驗、時尚科技相結合的花期旅游,結合地域文化和生物多樣性,拓展賞花旅游內涵,打造差異化的“一花一世界”旅游產品體系和花期旅游目的地。
我國自古就有賞花的傳統,洛陽牡丹和揚州芍藥在宋代是并稱于世。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賞花不僅屬于春天,中國特有的地理氣候,月月花開次第,形成了我國“十二花神”民俗文化,賞花風俗跟隨物候的變化。賞花活動與詩詞、音樂、藝術、服飾、歌舞有機融合,形成了當時的審美情趣和休閑活動。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發展,賞花的形式、內涵和潮流不斷變化,繼承我國賞花的傳統文化和精神,豐富賞花旅游內涵,推動花期旅游轉型,發展花期旅游經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賞花+產業”的融合。大多數地區賞花游的開展主要依附于花卉花期,缺乏個性化品牌,產業難以做大做強。破解發展難題,一方面要針對地域的四季物候條件引進新品種,做好旅游景觀規劃,延長賞花周期,避免賞花品種和造景方式同質化,凸顯差異化特色及優勢;另一方面要通過產業融合,將花卉產業、苗木產業與賞花旅游結合起來,通過植物品種培育技術創新和景觀植物配置搭配,延長花期,打造賞花經濟產業鏈,補齊賞花經濟的“短板”,形成“四季有花賞”“全年有產品”旅游格局,從短暫的賞花游向四季游轉型。
二是創新賞花旅游業態。賞花經濟要結合目前游客更多元和深層次的需求,挖掘地區資源優勢,探索“賞花+度假”“賞花+鄉村游”“賞花+民宿”“賞花+露營”“賞花+康養”等多種花期旅游新業態。還可以融入多元休閑活動,將賞花旅游與品酒、品茶等活動進行融合,實現古典風雅文化體驗和休閑的結合,讓游客在“花顏燦漫”中,體驗生活雅趣和放松身心,滿足多元化和場景化的消費新需求。
三是引領文藝賞花潮流。通過花田觀賞、文學藝術創作、寫生創作等活動,將文化和旅游有機結合,從藝術角度展現地域山水風光、文化精華,在“花事”中注入文化內涵,滿足游客悅目、悅耳、悅志、悅神的多層次需求。在新國潮盛行的時代,將賞花活動與古風攝影、漢服節、國風動漫展、動漫秀等主題活動結合,抓住年輕群體的眼球,助推時尚新國潮與文旅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
四是打造“花樣”衍生品。在產品研發、產品包裝以及創意玩法上做出創新,打造花卉文創產品、芬芳日用品、美容化妝品等多樣化的衍生品,延伸花卉產業鏈條。例如,保加利亞發展玫瑰精深加工產業,將玫瑰精油用作化妝品、食品調味料及保健品,發展以玫瑰精油為主的香薰、溫泉、泥療和水療等特色旅游項目,舉辦玫瑰節發揮玫瑰精油的品牌效應。
五是植入研學基因。以賞花活動為依托,以自然教育為手段,融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和互動性于一體,在賞花中感受美學、認知自然、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理念的實踐學習基地。
六是邁向賞花數字化發展。采取數字文旅發展思路,將5G、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術應用于賞花旅游中。一是為游客打造實景沉浸式文旅項目,用科技手段讓游客獲得更有沉浸感、科技感、補償感的賞花互動體驗。二是打造中國花期旅游指數,根據花卉開花變化過程和游客的出游特征制定單品花卉和各類花卉觀賞的全國線路和地圖,為游客全鏈式呈現“哪里能賞春花”“何時最適宜賞”“去哪里賞”等一攬子圖景。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10日?08版)
[ 責編:張倩]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