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疆吐魯番市的交河故城(5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正值仲夏,交河故城宛如一艘古老的大船,靜靜停泊在新疆吐魯番的烈日下。39歲的交河故城文物保護員古麗拜克熱·買明像往常一樣,對故城進行巡查、維護,保障游客安全參觀,并用相機拍攝記錄故城的點滴變化。從1972年起,古麗拜克熱的爺爺、父親、再到她自己,三代人陸續(xù)成為交河故城的文保員,接力守護交河故城已有半個世紀。
交河故城位于吐魯番市區(qū)以西10公里處,因河道分流城下,故稱為“交河”。作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遺址,交河故城在政治、文化、歷史、藝術(shù)等各方面均具有重大價值。
然而,受戰(zhàn)爭、自然等因素影響,這座昔日恢宏的絲路名城逐漸成為廢墟。直到20世紀50年代,我國考古文物調(diào)查人員到此開展工作,這座千年故城才重被世人所知。當時,古麗拜克熱的爺爺熱合曼·色提是協(xié)助文保人員進行考古發(fā)掘的當?shù)卮迕裰弧?961年,交河故城遺址入選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保護力度逐步提升。1972年,聽說政府在當?shù)卣袖浳奈锉Wo人員時,熱合曼積極報名,成為當時交河故城唯一的文保員。
此后長達18年的時間里,在家人幫助支持下,熱合曼承擔起交河故城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銷售門票、保障游客安全參觀、每兩天巡查一次故城以及定期調(diào)查附近雅爾湖千佛洞和古墓群等。
(資料圖片)
熱合曼對交河故城的熱愛感染了他的小兒子買明·熱合曼。由于從小協(xié)助父親巡護故城,買明對文保工作駕輕就熟。1990年,熱合曼退休后,買明通過選拔成為交河故城的文保員。
買明擔任文保員期間,國家不斷加大交河故城保護力度。買明不僅參加了幾乎所有涉及交河故城的保護維修項目,還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一起提供勞動力和各種幫助。
在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下,古麗拜克熱自幼就種下了守護交河故城的心愿。就讀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她先后學習了歷史和文物保護專業(yè)。2013年畢業(yè)后,古麗拜克熱放棄了在大城市的工作機會,返回家鄉(xiāng),成為父親的同事。
談起交河故城,古麗拜克熱說,令她最驕傲的事就是參與了交河故城的申遺工作。她說她會永遠記得2014年6月22日。這一天,交河故城作為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的組成部分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我們成功了!爺爺如果還在的話,也一定特別高興和自豪。”
近年來,國家文保部門在交河故城保護方面的投入總額已超過1億元。今年,交河故城即將迎來第五期本體加固工程。文保員數(shù)量也擴大至12名,成為一個更專業(yè)化、科學化的團隊,古麗拜克熱和她的同事們現(xiàn)在更多進行的是研究性的保護。這座2000多年的故城正在煥發(fā)新的活力。
古麗拜克熱(左)和父親買明一起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在交河故城巡護,檢查植物生長對城墻的影響(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中)給參觀的游客講解交河故城的歷史(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交河故城一角(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中)在父親買明(左)家中整理和交河故城有關(guān)的老照片,她的女兒在一旁玩耍(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左)和父親買明一起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右)和父親買明一起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在新疆吐魯番市亞爾果勒村,古麗拜克熱(右)和女兒與父親買明(左)在家門前合影。(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在辦公室電腦上研究交河故城出土的一件文物(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左)和父親買明一起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右)和父親買明一起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左)和父親買明一起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熱合曼·色提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買明·熱合曼在交河故城騎毛驢巡護(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古麗拜克熱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古麗拜克熱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買明在交河故城巡護(5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