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50后“文保土專家”——
(相關資料圖)
讓長城文物“開口說話”
講述人:河北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板廠峪村村民?許國華
400多年前,一支由義烏人組成的軍隊不遠千里北上戍守長城。他們駐扎在長城周圍,經年累月,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一些后人聚居的村落,我們村就是其中之一。土生土長的我,是聽著長城的故事長大的,更親眼見證了從父輩開始代代“接力”的長城守護。
許國華(左一)和志愿者一起整理、搬運長城磚。光明圖片
2000年,我關停了原先的煤礦生意,包下了板廠峪這片山場,專心養護林木,保護古長城。在巡查長城的過程中,我意外發現了沉睡400多年的長城磚窯群遺址、比較完整的斑鬣狗化石以及石雷、石炮等長城防御兵器。217座長城磚窯中,有的磚窯內可以清楚地看到內部構造和幾百年前燒制、碼放于此的長城磚。
為了把這些遺存保護起來、發揮作用,2002年,我創建了板廠峪長城文化展館,展出的都是在長城上發現的“老物件”:形制的火銃、官兵用的毛筆盒、長城文字磚、建造長城用的工具、明清時期民間用品等共計2000余件。每次發現新文物,我都會翻閱書籍、請教專家,把它們的“前世今生”研究個透,在展覽時講給大家聽。看到參觀者聽得饒有興趣,并親切地叫我“土專家”,我覺得心里特別充實。
這些年,我還和一些青年志愿者一起保護長城、宣傳長城文化,舉辦了多次青少年夏令營、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我們用年輕人喜歡的短視頻形式講解古長城,還制作了《老許講長城文物》系列節目,如今已經推出了286期。我們還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推廣宣傳長城文化,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把它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張勝、耿建擴、陳元秋、張文攀、王建宏、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邵金霞、劉思彤、徐夢玲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22日?07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