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在藍關古道上躬行守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講述人:陜西西安市藍田縣《藍田文化研究》主編?張效東
藍關古道興起于商周,發展于秦漢,是軍事、交通、商業的重要樞紐,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作為一名生長于斯的基層文化工作者,每當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我總是滿懷熱情。
幾年前,我所在的王維文化/四呂文化研究會對藍關古道進行了一次文史資料梳理與考辨,并對沿線文化進行了搶救性保護。
藍關古道到底在哪里?史料有明確記載在藍田。為了了解得更清楚,我和同事們進行了上百次實地走訪,從有跡可循的實物中找尋線索。結合史料內容與實際考察結果,我們最終確定了藍關古道的位置在如今的藍橋鎮附近,實際上是一條長約30里的軍事防衛線,由七盤關、箏坡關和六郎關組合而成。
古道沿線有不少峭壁懸崖、灌木叢林,其中隱藏著一些摩崖石刻。尋找這些石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沿途山路崎嶇逼仄、蜿蜒曲折,車輛根本無法通行。我們需要背著干糧和水,帶上相機、梯子、繩索、鐮刀,徒步走完這段山路。團隊中有一些成員上了年紀,我和副會長都70多歲了,每次調研都要相互攙扶著艱難攀行。這一路,真是翻山越嶺、披荊斬棘。
盡管艱難,我們還是樂此不疲地堅持著,源于對藍田文化的熱愛,更源自搶救文化遺存的使命感。目前,我們已經對所發現的十余處重要石刻進行了勘測、解讀,為古道文化、地方歷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寶貴的一手文史資料。
這些成果的取得,缺不了政府的支持。除了提供平常開展研究所需要的車輛、物資、資金,政府還確定了文物保護政策措施,建立了縣、鎮、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這張網上,活躍著很多文保員、巡查員,他們只要有所發現就會及時反饋給我們。
要想讓古道有生命力,除了保護,還要合理地開發與利用。現在,縣里發展鄉村旅游,大量游客自駕前來觀賞,藍關古道自然是重要一環。看的人越多,知名度就越高,古道逐漸煥發出新的光彩。
在我們協會,關于藍關古道的文史研究已經蔚然成風。目前,協會已經發展到100多人,成員主要來自當地普通教職工、公務員,還有一些藍田籍在外務工人員。每年協會都會組織數次研學考察活動與文化座談會,報名人員眾多。
要說最期望的事,就是讓當地的文史研究后繼有人。我們迫切希望有一批有情懷、有擔當、有學識的年輕人加入這支隊伍,讓古道文化、藍田文化在一代代人心中開花結果,豐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李曉、陳之殷、陳元秋、耿建擴、李慧、陸健、張哲浩、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杜克成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04日?07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 藍關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