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一件草編致富助振興
【資料圖】
講述人: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口草編火燠技藝第4代傳承人?張奎善
我的祖輩都是做草編的,記憶里父親幾乎每次下地干活回來都會尋摸柳條編個筐子啥的。看著一條條細長柔軟的柳條在父親手里變成各種活靈活現的物件,我很著迷,就跟著父親學習草編技藝。
黃河口草編技藝歷史悠久,制作時,需要將黃河口的秸稈、白蘆、蒲草等天然植物放在蠟燭火焰上烘烤,熱脹時反復用力使其彎曲或變形。小到花草魚蟲,大到巨型背景,草編作品綠色環保、不易變形,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火燠技藝對手藝人的要求很高,父親一開始教我,就提醒我既要準確把握火候和力度,又要做到心、眼、手協調一致。得到父親真傳后,12歲時,我制作的草編火燠作品《雄鷹展翅》就獲得了山東省幼兒教具一等獎。
有段時間,不少人覺得草編工藝品經濟價值不高,沒有發展前途,于是選擇外出打工。“手藝人怎么能丟了手藝。”父親的叮囑在耳畔縈繞,那時我每天工作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秸稈、柳條進行創作,40多年來從未間斷過。
我創作的第一個火燠大型作品是以北京故宮九龍壁為原型的《九龍壁》。每條飛龍均有5000~6000個鱗片,以高粱苗、玉米皮等為原料,歷經構思、扎胚、剪、削、煮、烤、染、串、粘等百余道工序。光龍的眼睛我就試了上百種,更別提染色的困難:秸稈外面有一層油,光滑卻極難上色。在創作的十多年時間里,失敗了上百次,但我始終沒有放棄。
2016年4月,《九龍壁》參展中國十三屆民間文藝山花獎,贏得評審專家高度贊賞。《花開富貴》《丹鳳朝陽》《朔風擊浪》等作品也多次獲獎并得到喜愛。
2010年,我成立了墾利東方草編傳統藝術有限公司,在研發新產品的同時積極參與公益創業培訓活動,手把手傳承草編工藝,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前兩年,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墾利街道在我的老家邵家村建設了以“黃河口草編”為主題的火燠技藝展館、草編非遺廣場,并邀請我參與其中,傳承黃河文化有了更廣闊的舞臺。今年,邵家村又多方協調籌措資金,推動草編產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看到政府這么重視,我的心里樂開了花。作為非遺傳承人、“守藝人”,希望通過這門手藝帶領更多人致富,扮靚百姓美好生活。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王建宏、張文攀、楊玨、王勝昔、趙秋麗、李志臣、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王婕、劉軍旗、魏強、王娜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06日?07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