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如安、袁志堅(分別系寧波大學教授、浙江省文史館館員,寧波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編審)
寧波自宋以來,“衣冠文物甲于東南”,大儒輩出,留下了大量的珍貴文獻。可惜這些文獻分散收藏,有的甚至已損毀,亟待搶救和整理。一直以來,寧波就缺少一部與城市地位相稱的大型地方文獻叢書。2020年,寧波市委、市政府決定著手編纂出版《四明文庫》。可以說,這是寧波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方文獻出版工程,意義不言而喻。
(資料圖片)
四明夙稱文獻邦
自古以來,寧波被譽為“文獻名邦”。談起本邦文獻之富,歷代寧波學者莫不充滿自豪感。明代黃潤玉在《屢典文衡詩序》中說:“吾四明夙稱文獻淵藪。”他列舉學行純全、體用兼備而出色鄉邦者,“皆表表當時,不可以什佰計”。周應賓在《重修儒學并置學田記》中亦云:“吾鄞為東南巨邑,文獻甲天下。”清代全祖望《湖語》云:“四明累世之文獻,莫與倫也?!睂幉v代的府縣志,多詳載地方經籍書目。民國張壽鏞編纂《四明經籍志》45卷,搜羅了近6000種文獻,余姚、寧海文獻還不計在內,其數量堪稱浙東之冠。陳漢章在《編輯〈四明叢書〉商榷書》中感嘆說:“四明遺書毓富夥夠,非《臺州叢書》《永嘉叢書》《紹興先正叢書》之比?!?/p>
寧波歷代文獻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高,大家名著層出不窮,承載了寧波的文化精神。比如,南宋“四明學派”學者以“心之精神”為核心理念,袁燮認為“心”體現為一切社會行為,凡“立身施設”,皆是“心之精神”,種種文明成果都是“心之精神”積極運作的產物。寧波學者還喜標舉豪杰精神,明初學者方孝孺屢屢使用“豪杰”一詞,他所呼喚的豪杰,具有在學術上挽回頹瀾、開創新局的魄力。王陽明從地域上強調“吾越多豪杰之士”,呼吁豪杰之士改良政治,且“共明良知之學于天下”。黃宗羲倡導的“豪杰精神”突出文化創造之作用,凡屬民族文化各個領域的偉大創造,包括優秀典籍文獻在內,都是歷代“豪杰精神之所寓”的結果。無論是四明學派的“心之精神”,還是浙東學派的“豪杰精神”,都是寧波文化精神的有力脈動與精彩呈現。
整理會通集大成
寧波歷史上較大規模收集鄉邦文獻,大概可以從明初鄭真編輯《四明文獻集》算起。自此之后,寧波學者前赴后繼,于是有了永樂間李孝謙輯《四明文獻考》,成化間黃潤玉編《四明文獻錄》,萬歷間戴鯨輯《四明文獻錄》,明末清初張鳴喈輯《四明文獻考》。至清代,黃宗羲搜集《姚江逸詩》,李鄴嗣編輯《甬上耆舊詩》,全祖望不僅從《永樂大典》中輯錄本邦志書、先賢著作,還廣泛搜集詩歌文獻,輯成《續甬上耆舊詩》。之后,袁鈞、盧址、徐時棟、董沛、姚燮等莫不致力于地方文獻的搜集編刊。四明學者以其自覺的鄉邦文獻守護和建設意識,構建了前后相續的文獻鏈,從而形成了令人稱羨的文化傳統。
民國學者張壽鏞在四明藏書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對四明文獻存佚情況進行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博采廣收,編刊了《四明叢書》,這是寧波歷史上第一部郡邑叢書。陳漢章作序云:“此書出,而浙東之學彪炳于瀛寰,矜式于全國,奚翅為四明來學者有所興起哉!”《四明叢書》陸續刊出,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陳漢章在致張壽鏞的信中盛贊:“為潛德發幽光,為浙東綿絕學?!睆垑坨O以個人之力刊刻《四明叢書》前8集,共收書178種,1177卷,為民國郡邑叢書之最。
《四明叢書》
盡管張壽鏞等學者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四明叢書》收錄的寧波文獻僅是一小部分,遠不能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寧波現存的文獻數量,目前初步估算,截至清末,有2000多種(不包括家譜),內容龐雜,載體多樣,但大多未經匯輯整理,未能充分綻放應有的光彩。當年陳漢章認識到“零星小種,散見縹緗,士人或購求不易,或尋覽為難”,曾建議“集合??薄.敶^之而起的《寧海叢書》,分宋元卷、明清卷、民國卷三輯,收錄邑人及邑外人所著寧海文獻350種,開寧波編纂一邑叢書之先?!端拿魑膸臁防^承了明清以來寧波先賢輯印鄉邦文獻的優良傳統,政府主導,學界聚力,由著名甬籍學者陳尚君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一批古典文獻學專家和出版家組成團隊,使大批珍稀的寧波古籍文獻萃為一編?!端拿魑膸臁芳拙帞M收錄文獻800余種,集部文獻尤為豐富,其規模遠超《四明叢書》。其中不乏珍稀文獻,如天一閣收藏的明代王淮《抝齋詩選》、裘黼《期期草》、黃尊素《四書針》(殘本)等都是孤本。其中黃尊素《四書針》(殘本)為今人編輯的《黃尊素集》所遺漏?!端拿魑膸臁肪壅渌C萃,交出的每一份答卷,都是一次與歷史相伴的精神跋涉。毫無疑問,《四明文庫》作為寧波文獻史上的鴻篇巨制,具有集大成的性質。
張壽鏞編纂《四明叢書》時,采納夏啟瑜的建議,“用《四庫總目》例,提其要略,俾資參考”,這在郡邑叢書的編纂中不失為創舉。為拓展文獻普查、整理與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四明文庫》收錄的每一部古籍都撰寫提要,論作者之簡歷,述書籍之內容,以及版本、收藏等情況,從而起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端拿魑膸臁返募堎|版采取四色仿真印刷,充分呈現底本原貌,同時推出數字版、建設數據庫,為讀者的檢索查閱提供方便。從這一視角看,《四明文庫》是一項具有學術積累意義的出版工程。
寶慶四明志羅城圖
《四明文庫》廣泛涉及不同時代、類型、層級的文獻,其梳理難度可想而知。《四明文庫》的編纂過程,亦是清理與盤點文獻家底的過程。廣求善本,搶救文獻,是《四明文庫》義不容辭的使命。如過去出版的“宋元四明六志”,選用的是清代學者徐時棟的校本。《四明文庫》收錄的《寶慶四明志》《開慶四明續志》,則以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為底本,這在寧波出版史上尚屬首次。姚燮《四明它山圖經》,過去只出版過天一閣收藏的三卷殘本,《四明文庫》首次從國家圖書館獲得完整的12卷抄本,這有助于研究姚燮對地志的貢獻,亦為研究鄞西歷史提供了難得的文獻資料。
留下寧波“根”與“魂”
由于年代久遠,歷經兵燹水火摧殘,蠹魚蛀蝕,大量古籍文獻散失,幸存者亦有老化、破損之虞。如清張繹等編《疏浚郡河清冊》,有咸豐六年寧郡河工局木活字印本,但僅存的孤本已破損不堪,亟待修補,這一現象并非孤例。經《四明文庫》之薈萃,大量深藏冷宮的珍貴文獻得以重新面世,使眾多古籍得到再生性保護?!端拿魑膸臁穼⑷笆降乇A粢蛔鞘械臍v史記憶,留下寧波文化的“根”和“魂”,為延續寧波文脈提供重要的載體。
《四明文庫》
浙東學術是寧波文化最具影響力的根脈所在。著名史學家陳訓慈曾提出“近承”與“遠紹”的概念,謂“清代浙東之學,近承姚江性命之教,而遠紹兩宋儒哲之傳,兩宋三百年之間,大儒蔚起,浙東學者與中原相望,而永嘉、金華、寧波三處之學風為尤盛”。有鑒于此,《四明文庫》收錄了眾多一流學者的著作,舉起了浙東學術的一面大旗。如朱舜水在日本擁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四明文庫》全面匯集朱舜水的文獻,為浙東學術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寧波枕山傍海,港通天下,“海絲”文化發達,為浙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魂?!端拿魑膸臁废鄬ο到y地反映了寧波的海洋文化,以及海絲之路重要發祥地的變遷和發展,為我國海洋文化、海絲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獻支撐。2009年,日本奈良更以“圣地寧波”為名,舉行了“日本佛教1300年之源流”的特別展,展出了眾多宋代寧波的文獻和實物資料。以寧波為“圣地”,從日本學者的眼光中,亦可反見出寧波文獻的重要價值和歷史地位。
寧波悠久的歷史文脈孕育出深厚的地域性人文傳統,《四明文庫》為當代浙東地域精神文化的重構提供重要的傳統資源。以文獻為載體的浙東空間場域的歷史書寫,將會釋放出無限的潛能。有了薈萃百家的《四明文庫》為基礎,當代人可以深入地對寧波的歷史、文化、文學、語言諸方面開展研究,汲取其優秀成分,從而為當代的文化建設提供取之不竭的資源??梢灶A料,《四明文庫》的編纂出版,必將成為當代寧波建設的重要文化標識。值此《四明文庫》首批文獻出版之際,茲化用徐時棟“海國新添一新書”的詩句,以志其盛。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1日?14版)
[ 責編:楊煜]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