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藝家·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作者:殷澤昊
(資料圖)
王中山???光明圖片
履歷里,他是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會長;古箏學習者們都知道,他是許多古箏教材的編寫者,是考級曲目示范視頻里的演奏老師;而在網友們眼中,他是“站在古箏屆頂端的男人”“古箏越學越難的原因”。多年來,他致力于古箏藝術的發展、傳承和傳播工作,古箏已是他人生重要的組成部分。
每到畢業季,王中山總是格外忙碌。今年,于他而言,更是意義非凡。“我從1992年開始在中國音樂學院任教職,今年是我執教古箏30周年。同時,我帶的第一屆古箏博士也要畢業了。”近段時間,指導學生畢業考核、給參加“國韻杯”的選手線上點評、籌辦7月份的師生音樂會……王中山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滿滿的。“希望我的每一點努力,都能為發揚古箏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作出貢獻。”
王中山生于古箏河南派的發源地——南陽。6歲開始,他跟隨南陽大調曲子的藝人學習古箏。南陽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器樂文化和曲藝文化深入百姓生活。王中山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給他的兄弟姐妹們都“安排”學習一樣樂器。“父母初心是希望我們學一門吃飯的手藝,沒想到我們幾個孩子長大后都走上了專業道路。我大哥是南陽市曲劇團的曲胡演奏員,二哥是河南省曲劇團的三弦演奏員,我和小妹分別在北京和河南的高校教古箏。我們一家子就是一個樂隊。”
1988年,王中山經過層層選拔,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現國樂系)學習古箏演奏。回憶起大學的青蔥歲月,王中山滿臉幸福。“當時我們的校址在恭王府,那里的‘天香庭院’是我最喜歡的地方,老版《紅樓夢》也曾在那里取景拍攝。每到夜晚,琴房關閉后,我就帶著琴,走過一條長長的竹林小路,來到‘天香庭院’。我把琴架在庭院的那口井上,我坐在一旁的石墩上。聽清風弄竹,望朗月當空,手中彈奏著心中的曲子。此情、此景、此境,人生能得幾回?有的人評價我的演奏有靈氣,我的靈氣就是在那個時候涵養起來的。”
初到北京求學時,每當王中山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專業,就有人驚訝:怎么還有男孩子學古箏?而對于在南陽這樣一個器樂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長大的王中山來說,這樣的問題反倒讓他驚訝。“男孩學古箏很怪嗎?如果這樣想,那就是被影視劇誤導了。太多‘女主角素手撫琴,勾托抹挑,讓男主一見傾心’的影視橋段。其實,好多影視劇里的古箏配樂都是我這個‘河南大漢’彈的。”王中山笑著說,“誠然,古箏可以‘小橋流水’,溫柔婉轉。但古箏更可以‘大江東去’,豪邁奔放。箏,這種古老的樂器,從兩千多年前開始,就代表著中華民族的風骨,正所謂‘移風易俗,混同人倫,莫有尚于箏者矣’。箏,是血脈純正,土生土長的中華民族的樂器,哪里來的性別之分?”為了讓古箏的表現力更加豐富,讓古箏的音樂氣質更加多樣化,王中山一直在探索和開發新的演奏技法,從“三指搖”到“左右開弓”,他一直刷新著古箏演奏的難度上限。曾經有網友在他的演奏視頻下評論:“求求王老師不要再開發了,我們學不過來啦。”王中山說:“他們應該是對我‘又愛又恨’吧。我很高興看到有年輕人在古箏藝術的道路上努力奮進,也希望所有的學習者都明白,勤奮刻苦地練習是彈好古箏的不二法門。”
在王中山的不懈堅持和大膽創新下,古箏的演奏曲目也越來越豐富多樣。《遠山》《曉霧》等原創作品讓觀眾看到,古箏這樣的五聲調式樂器也可以充分表現西域音樂等不同風格音樂的魅力。“我鼓勵演奏者們創作自己的作品,因為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手中的樂器了。只有技法豐富了,古箏的曲目才會更多樣。這樣,我們不僅能演奏傳統古箏音樂,還能駕馭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音樂。如果就這么幾種彈法,再厲害的作曲家也沒辦法給我們寫一首古箏協奏曲。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的古箏和管弦樂隊配合、和鋼琴對話,都毫無壓力。這都得益于我對古箏演奏技法和樂曲風格的探索。”
多年前,王中山隨中國音樂學院團隊訪問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希望能以古箏為載體,在對方的學校搭建起一個傳播中國民樂文化的平臺。“剛開始,美國校方對這個提議并不感興趣。雙方討論的時候,我們的領導和翻譯使出了十二分的勁兒與對方談判。我又不懂英語,只能看著干著急。美國校方也不是沒聽過古箏,他們知道古箏很古老,很有韻味,可這些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吸引力。”在同行同事的提議下,王中山從當地借來一臺古箏,希望通過現場演奏讓事情出現轉機。“我當時想,既然跟你們講英語都說不通,那我就用音樂的語言跟你們溝通。”王中山演奏了一首西方人更熟悉的小提琴協奏曲《霍拉舞曲》。奏罷,外方人員無不驚嘆于他的演奏。“他們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我的表演讓他們意識到,中國古箏不僅僅是《漁舟唱晚》《寒鴉戲水》,演奏西方的音樂也絲毫不輸鋼琴、小提琴。”
“作為一名古箏人,我很驕傲古箏是我國普及度最高的民族樂器,專業和業余的學習者大概有1000萬人。但這和十四億的人口基數比起來,還是太少。”談到古箏的傳承,王中山總認為做得還不夠,“這次獲得‘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的稱號,不是我一個人的成績,而是所有古箏藝術工作者集體的努力。只有大家攜起手來,古箏藝術才能越來越好,才能得到國家和人民群眾的認可。今年也是我執教30周年,我會以此為契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古箏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更多努力。”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3日?13版)
[ 責編:楊煜]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