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亞利(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希臘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資料圖片)
約3400年前,中國商王朝正處于盤庚遷殷之前的混亂時期。西方地中海克里特島上,米諾斯王朝的統治正在土崩瓦解,來自北方的邁錫尼人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希臘大地。地中海東岸,曾經出現最早古代文明的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此時也發生了一場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在美索不達米亞,最早使用鐵器的赫梯帝國正在將古巴比倫逼入絕境,亞述帝國正經歷著短暫的低潮期伺機再起。赫梯和亞述之間一個神秘的王國米坦尼突然崛起,與正處于史上最強盛時期的古埃及王國結盟并縱橫于地中海東岸。這一時期的歷史風云變幻對歐洲文明和西亞文明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近年來的一系列考古新發現使人們對這一地區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Ⅰ.真容再現的水底古城
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一起,為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提供了發展的沃土。它蜿蜒流入伊拉克境內后,被建于1981年的摩蘇爾水壩攔腰截斷。水壩攔截了底格里斯河約80億立方米水量,形成伊拉克著名的“摩蘇爾水庫”,為伊拉克北部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底格里斯河流域旱情時有發生,摩蘇爾水庫多次干涸,將被淹沒在水下的世界展現在人們面前。2010年的一次大旱,使水庫中出現了一座約有3400年歷史的古老宮殿的廢墟。由于水位問題,當時人們無法對其進行深入研究。2018年,水庫再次干涸,來自德國和庫爾德地區的考古學家對這座宮殿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現了一座高達2米的泥磚結構的臺基和2米厚的墻壁。考古隊部分挖掘了8個房間,有些房間鋪著燒磚地板,灰泥墻壁上的繪畫還殘存著紅藍顏色,此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10塊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
楔形文字泥板,上面是圖什拉塔寫給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書信?資料圖片
2021年年底,摩蘇爾水庫再次出現了大面積干涸,這座宮殿和周圍的一些大型建筑的遺址清晰地展現出來,人們確認這座古城是在大壩建造后被淹沒的,在被淹沒前沒有進行過任何的考古研究。干旱為考古學家提供了新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們需要在這座古城被重新淹沒前盡可能快地進行發掘,盡可能多地開展研究。來自德國弗賴堡大學、圖賓根大學和當地的考古學家們從今年年初開始對古城進行了兩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并在今年5月底發布了初步研究成果。雖然這座古城已經再次被河水淹沒,下一次深入研究要等到水庫再次干涸,此次發掘成果已足以激動人心。
考古學家再次確認了這座古城屬于約公元前1550-1350年的米坦尼王國時期。經過對古城遺址的基本勘測,發現除以前發現的宮殿遺址外,還存在多個大型建筑遺址,包括一個有著城墻和塔樓的防御城堡,一個多層的倉儲建筑以及一個綜合建筑。大型庫房建筑曾經存儲有大量來自不同地區的貨物,表明這里曾經是米坦尼王國的重要中心城市,很可能是傳說中的古城扎克古。由泥磚建成的高達幾米的墻體盡管已經在水中浸泡了40多年,卻依然保存良好,其倒塌的狀態表明這座城市很可能曾在發生于公元前1350年左右的一次地震中被摧毀。
考古學家們在一個房間內發現了5個陶罐,其中有100多塊帶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其斷代大約為公元前135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中亞述時期。專家們認為,用未經燒制的粘土制成的泥板能夠在水下保存幾十年,這簡直是奇跡。這些楔形文字泥板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檔案,記載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有的泥板很可能是一些重要的信件,發現時還被封存在泥土中。對這些泥板文字的破譯很可能成為打開這座神秘的米坦尼王國古城的鑰匙。
Ⅱ.夾縫求生的米坦尼王國
在埃及的古代文獻中,米坦尼王國的國王被認為與埃及法老、赫梯國王和巴比倫國王享有同等的地位。但迄今為止,人們對米坦尼王國知之甚少,有關這個神秘王國的史料大多來自其鄰國的考古資料。
大約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開始,被稱為胡里安人的民族已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有人認為他們來自遙遠的高加索地區,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地道的本土民族。雖然他們來歷不明,但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6世紀,他們一直是這一地區的主人之一。
歷史進入公元前16世紀后,在美索不達米亞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民族沖突愈演愈烈。逐漸羽翼豐滿的赫梯人不斷向東南方向發動進攻,伺機擴大自己的領地;古巴比倫已從漢謨拉比時代的頂峰衰落,在公元前16世紀中期被來自扎格羅斯山脈的加喜特人占領;繁榮一時的古亞述王國正處于國運低潮時期。強國之間的博弈為曾經偏安一隅的胡里安人提供了發展良機。在一位名為基爾塔的領袖的帶領下,胡里安人于公元前1550年前后在兩河流域北部建立了米坦尼王國。在隨后大約200年左右的時間里,米坦尼王國統治著兩河流域北部的大片地區,王國最強盛時,領土從伊拉克北部的基爾庫克地區延續到地中海邊。米坦尼的首都瓦舒卡尼可能坐落在哈布爾河一帶,具體地址尚未被發現。
忙于征戰的胡里安人并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有關米坦尼王國的記錄。19世紀末埃及的考古發現和來自赫梯、亞述的一些歷史資料使我們對米坦尼王國的命運有所了解。
1887年,有人在埃及古城阿瑪納地區發現了一些刻有圖案的泥板,后經系統發掘整理,一共發現了刻有楔形文字的382塊泥板。經過專家的判讀,這些泥板應該是阿瑪納王宮的檔案,上面記載的是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和阿蒙霍特普四世與赫梯、米坦尼、巴比倫等國家的外交信函,后被稱為阿瑪納文書。其中編號017-030的泥板與米坦尼王國有關。
從泥板的記載和相關資料我們得知,米坦尼王國建國初期周旋于赫梯、亞述、巴比倫等列強之間,并曾與埃及爭奪對敘利亞的控制權。后來認識到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是北方的赫梯,米坦尼國王與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二世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采取了與埃及結盟抵抗赫梯的外交戰略。與埃及的聯盟使得米坦尼免除了后顧之憂,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450年在位的米坦尼國王索斯沙塔爾曾率大軍洗劫了亞述的宮殿。
阿蒙霍特普三世時期,米坦尼與埃及關系繼續得到發展。根據史料記載,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妻子是王后泰伊,但這并不妨礙他迎娶多位其他王國如巴比倫和敘利亞統治者的女兒。在執政第10年的時候,他娶了米坦尼國王舒塔爾那二世的女兒基魯克帕。在執政第36年的時候,他再次娶了繼任的米坦尼國王圖什拉塔的女兒、前國王舒塔爾那二世的孫女。聯姻進一步鞏固了兩國關系,背靠大樹的米坦尼王國繼續保持著地區大國的地位。
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埃赫那吞)雕像?資料圖片
公元前1353年阿蒙霍特普三世去世,阿蒙霍特普四世登基,米埃關系出現了不確定性。面對來自赫梯的威脅日益嚴重的局面,米坦尼力圖穩定與埃及的關系。根據阿瑪納文書第26號記載,在阿蒙霍特普三世去世后,米坦尼國王圖什拉塔立即致信埃及王后泰伊,在對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去世表示哀悼的同時,表示愿與新法老繼續發展友好關系,并請求新法老賞賜黃金。但米坦尼的示好并未得到所期待的回報,同盟關系遭遇了危機。
此時米坦尼國內也出現了權力之爭。在米坦尼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骨肉相殘的悲劇。舒塔爾那二世去世后,其子阿爾塔舒瑪拉繼位,但很快被弟弟圖什拉塔謀殺和篡位。而圖什拉塔國王也未能逃脫被謀殺的命運,王子阿爾塔塔瑪二世將父王謀殺后篡位,另一位王子沙提瓦扎逃往巴比倫,但被拒絕進城,最后不得已投靠了米坦尼的宿敵赫梯。覬覦米坦尼已久的赫梯國王蘇庇路里烏瑪一世抓住這一機會,對流亡到此的沙提瓦扎王子籠絡有加,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并允諾將幫助他打回米坦尼。篡權上位的米坦尼國王阿爾塔塔瑪二世去世后由其子舒塔爾那三世繼位。赫梯國王認為時機已到,帶領流亡的王子沙提瓦扎殺回米坦尼,助他奪得王位,并以岳父的身份對米坦尼王國進行庇護。強大的米坦尼王國就這樣淪為赫梯的附庸。隨著赫梯的衰落和亞述帝國的再次崛起,米坦尼在公元前1350年左右被亞述帝國控制,最終在公元前1260年徹底被亞述吞并。
輝煌不到百年的米坦尼王國從不可一世淪落到夾縫求生,最終被宿敵所滅。究其原因,國際環境固然重要,但國內動亂是決定性因素。權力之爭為身邊虎視眈眈的赫梯帝國和亞述帝國創造了機會,最終導致王國覆滅。
Ⅲ.無暇他顧的“改革法老”
埃及曾經一直借助與米坦尼的關系插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事務,但阿蒙霍特普四世登基后,改變了支持米坦尼的政策,埃及對美索不達米亞的影響被削弱,亞述帝國成為最大獲利者。
2021年4月,埃及考古學家宣布發現一座被稱為“阿頓的崛起”(“阿頓”也被譯為“阿吞”,是古埃及太陽神的名字)的古城。關于這座古城早有記載,但一直不知所終,因此這一發現具有重要意義。古城保存良好,考古團隊挖出了人類殘骸、彩陶、戒指、圣甲蟲等。雖然古城規模尚未完全確定,但阿蒙霍特普法老的印章和儲酒器蓋子上的象形文字都表明,古城屬于阿蒙霍特普三世統治時期,距今已有約3400多年歷史。在娶了米坦尼兩代公主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執政期間,這座城市曾十分繁榮。而在圖坦卡蒙統治時期,這座城市逐漸被廢棄。
阿蒙霍特普四世曾與父親共同執政,對父親的執政理念十分熟悉。但公元前1353年他正式繼承王位后,很快宣布放棄自己含義為“阿蒙神的仆人”的家族名字,將“阿蒙霍特普四世”改為“埃赫那吞”,意思是“獻給阿吞神”。這標志著他放棄了阿蒙神的崇拜,改為信仰太陽神阿吞。
改名只是他實行新政的開始,他隨即宣布放棄歷代古都底比斯,在荒漠中建設一座新的都城“埃赫塔吞”,意思是“太陽神阿吞的地平線”。
埃赫那吞在位17年期間,大力實行改革,他大大削弱了埃及眾多阿蒙神廟祭司們的權力,使國家擺脫了祭司的控制。在他大力倡導下,埃及的藝術風格也發生了變化,從千篇一律的僵硬風格變得生動起來,并開始了對細節的重視。
但是他去世后,他的兒子圖坦卡蒙登基后便將父親的改革措施全部廢止,此后,“埃赫那吞”的名字被從歷史中抹去。帝國的首都也遷回底比斯,曾經的都城埃赫塔吞于公元前1332年被徹底遺棄和拆毀,湮滅在黃沙中。隨著“阿瑪納文書”的發現,這座現在被稱為阿瑪納的古埃及都城重現于世。沙漠的干燥氣候使得這座古城結構基本完好,成為古埃及這段改革歷史的見證。
阿瑪納古城遺址?資料圖片
使得阿瑪納古城流傳于世的不僅是“阿瑪納文書”,還有關于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妻子納芙蒂蒂王后的美麗傳說。1912年出土的納芙蒂蒂塑像使今天的人們得以目睹其芳容,但她的身份依然是歷史上的謎團。有人認為他是丈夫埃赫那吞法老的姐姐,古代埃及法老和姐妹成婚很常見;也有人認為她是來自米坦尼王國的公主。在埃赫那吞法老執政期間,米坦尼王國遭遇內外雙重危機,最終被亞述人吞并。兩國之間的歷史友誼使得米坦尼公主投奔埃及成為可能。
納芙蒂蒂雕像?資料圖片
阿蒙霍特普四世登基后全力實施自己的改革理想,但從他去世后所有改革措施被一一修正的現實看,他當時所遇到的改革阻力之大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也許因為國內改革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使他無暇關注外交事務,也許因為他決定改變以往帝國向西亞擴張的外交政策,人們對其未能繼續對米坦尼提供支持的真正原因不得而知,但其后果是對地區局勢產生了嚴重影響。
“阿頓的崛起”的發現被認為是繼圖坦卡蒙墓之后埃及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埃及學教授貝特西·布萊恩認為,這一發現不僅能讓我們得以窺見古埃及人在帝國最富裕時期的生活,而且有助于揭開為什么埃赫那吞法老和王后納芙蒂蒂下決心從底比斯遷都阿瑪納這一歷史謎團。
Ⅳ.古埃及與米坦尼相遇的迦南地
無論是爭奪對敘利亞的統治,還是政治聯姻,埃及和米坦尼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這兩個古老的王國最初是如何相遇的,這也是考古學家關注的問題。地理上從埃及到米坦尼,陸上最便捷的通道是經過現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在的迦南地。
2013年11月,據國際媒體報道,考古學家在以色列的古城蓋澤爾遺址下發現了一個更加古老的城市遺址。其實考古學家從20世紀初便開始在這里進行考古發掘,很多專家都認為這是一座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古城,但隨著陶器碎片上出現了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圣甲蟲護身符,考古學家將這一遺址的年代向前推到了公元前14世紀前后,即阿蒙霍特普三世執政的年代,也就是說這座古城已經存在了約3400年。考古專家們對這一發現并不感到驚奇,因為這一帶是古代連接埃及和兩河流域的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陸上通道,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和安納托利亞之間的人員往來和貿易交流必經于此。當時,誰控制了蓋澤爾,誰就控制了這條經濟和人員交流的大動脈。阿蒙霍特普三世護身符的發現,足以說明這里是當年連接米坦尼和埃及的大通道。
另據以色列《國土報》2016年1月報道,以色列海濱城市納哈利亞的一處考古遺址與蓋澤爾的新發現屬于同一時期,是一座有著約3400年歷史的迦南城堡。與蓋澤爾不同的是,這里離大海更近。據以色列考古學家考證,這座古代城堡應該是為地中海上航行的水手們服務的行政中心,城堡旁邊很可能有一個重要的碼頭。這座城堡歷史上至少被燒毀了四次,每次都得以重建,可見它是一座具有重要功能的建筑。
古跡中發現了大量的谷物、豆類和葡萄籽的殘骸。在被燒毀的房間中發現有人形和動物形的陶土雕像、青銅武器和陶器,這些顯然并不是產自當地,而是來自其他地區。這些發現都表明,在約3400年前,迦南地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樞紐。但當時生活在這里的迦南人都是些什么人,他們的政治體系如何,他們的生活如何,他們的文化如何,人們依然知之甚少。在那個時期,埃及已經通行古埃及文字,美索不達米亞也早已流行了楔形文字,但在以色列的考古遺址中,除了圣甲蟲表明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年代外,尚沒有發現有任何重要的文字資料。
三千多年過去,神秘的米坦尼王國、強大的阿蒙霍特普三世、立志改革的埃赫那吞法老、遠嫁他鄉的米坦尼公主以及來往于迦南地的路人,都早已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等待人們進一步去發現。古埃及王國、米坦尼王國、赫梯帝國和亞述帝國之間的恩怨情仇都已化為不同文明交流的印跡,永遠地留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史冊中。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4日?13版)
[ 責編:楊煜]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