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擷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雷勇斌(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副教授)
為了生動展現中國西部鄉鎮的時代新貌,我曾探訪過重慶的古路鎮、塘河鎮、磁器口古鎮等眾多鄉鎮,但最終選擇并扎根于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龔灘古鎮,用水彩畫的靈動語言記錄這里的綠水青山與質樸生活。
龔灘古鎮位于烏江與阿蓬江的交匯處,是酉陽“千里烏江,百里畫廊”的起點。與它結緣是在2004年,那是我首次帶領學生到“老龔灘”寫生。彼時的古鎮還未通車,我們只能迎著晨霧、踩著泥濘的小路前行而至。綠樹成蔭,倒影成趣,水聲潺潺,古韻悠悠,這里恬靜優美的自然風光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濕漉漉的石板路、青灰色的屋瓦以及獨具魅力的土家族吊腳樓更是升騰為某種特殊的符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龔灘新路(水彩畫)雷勇斌
2005年,龔灘古鎮搬遷復建工程正式啟動,根據“原生態,原風貌,原材質,原形制,原工藝,原住民”和保護歷史真實性的原則,將古鎮整體搬遷并進行原樣復建,力求最大程度保留當地的自然景致與人文氣息。多年來,我用畫筆見證了從“老龔灘”到“新龔灘”的巨大變遷,在這里創作的上百幅寫生作品定格了古鎮發展的點滴記憶。
古鎮街角(水彩畫)雷勇斌
我在龔灘古鎮的藝術調研是多元而立體的。穿梭于起伏的山道,我感悟著萬木爭榮的生命律動;在根雕、竹哨和“酉陽土家擺手舞”等古鎮文化遺產中,我尋覓著古老的傳說;深入當地生活,我直面一張張質樸的面龐,聆聽他們的心聲與脈動,了解他們的樂事與憧憬。在與當地人的對話交流中,感受到的是他們溫暖的笑容和舉手投足間藏不住的對家園的熱愛與依戀。
在我寫生創作時,鄉親們常常圍坐簇擁,一邊討論畫面中的景物,一邊用樸實的語言訴說著古鎮日新月異的生活。多年前的“老龔灘”因交通不便,城鄉交流極不暢通,經濟、文化及教育發展皆受限制。而近年來,“新龔灘”的街道規劃與建設合理周全,新建的高速公路更是拉近了城鄉的距離。我的作品《龔灘新路》便反映了古鎮交通的嶄新面貌。畫面中的那條烏蓬路曾經滿是碎石、泥土和裂痕,狹窄且沒有護欄,懸崖下就是奔涌的烏江,有著許多安全隱患。如今,這條路已拓寬重建,來往車輛更是暢通無阻。面對它的新貌,我用大筆觸暢快地鋪展出全新的大道,寬闊的路面蜿蜒盤旋,向著延綿的山脈深處挺進。
龔灘四月(水彩畫)雷勇斌
作品《龔灘四月》描繪的是古鎮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創作時,我先以大塊淺色迅速鋪陳出初春薄霧籠罩的遠山,再在郁郁蔥蔥的樹林間以重色點綴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不僅增強了畫面的張力,同時表現出古鎮的人間煙火氣。處于畫面下方的觀景車道剛剛修好,尚無游人的身影,但已經能想象出爾后熙攘的人群與車流給古鎮帶來的繁華氣息。在記錄龔灘古鎮的時代新貌、挖掘這里豐沛的藝術資源的同時,我力圖在創作中突破水彩寫生的傳統樣式,并做了多元的探索。在風格上,我避免夸張的表現形式,更加側重對古鎮“性格”的內在寫照和對自然景象的意境呈現,素凈、淡雅的色彩則突顯了古鎮居民寧靜、安然的日常生活狀態。
近年來,龔灘古鎮的旅游業發展迅速。每到春暖花開之時,周邊藝術院校的師生們便接踵而至,在這里留下一幅幅動人的畫作,與古鎮風光相映成趣,與山山水水一同蕩漾起濃濃的詩意。同時,藝術的介入也悄然滋養著這里的文化生活:每到年節,人們書寫對聯為街坊鄰居送去祝福;深居簡出的老者專注于木雕、根雕創作,只為心中的那一份熱愛;坐看云煙,信筆揮毫,當地畫家以飽滿的熱情繪寫著家鄉變化。這,便是向往的生活。
感懷自身,慶幸能以藝術之筆描繪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在水色氤氳的畫卷里,我們觸摸到古鎮的過去,驚嘆它如今的亮麗新貌,更清晰地看到其未來所蘊藏的無限可能。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7日?09版)
[ 責編:楊煜]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