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7點13分,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夏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發現夏至這一天白晝最長,夜晚最短,因此夏至成為了第一個被確定的節氣。“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正如這句民間諺語所言,從夏至節氣這天以后,白晝的時間就開始不斷縮短了,而夜晚的時間就開始越來越長了。
《逸周書·時訓解》中提到:“夏至:初候,鹿角解;陽獸也,得陰氣而解。二候,蜩始鳴,蜩,音蜩,蟬也。三候,半夏生。藥名也,陽極陰生。”也就是將夏至日分為三侯,分別是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古人認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的時候陰氣開始生長而陽氣開始衰落,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宋 青玉臥鹿嵌飾 首都博物館
這件宋代的青玉臥鹿嵌飾1962年于北京海淀黑舍里氏墓出土。黑舍里氏墓位于西郊小西天,此墓建造精致、考究,隨葬有許多珍貴的瓷器和玉器多為傳世古物,其中玉器類文物有十余件,極為精美。其中此件宋代青玉嵌飾的鹿角作靈芝狀,也稱“腫骨鹿”,上下各有三對穿孔,可知作嵌飾用。臥鹿通體光素,碾磨精湛,拋光極好,顯得古樸渾厚,是出土宋代玉作中的精品。
夏至時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比地面反輻射的熱量要多,故氣溫會持續性的升高,人體的新陳代謝逐漸旺盛,此時也是消化能力較弱的時期。因此,在飲食方面,我們應該避免食用油膩難消化的食物,宜以清淡為主。尤其夏至時節,正是多種蔬果上市的時節,不妨多吃一些時令的瓜果清火降溫。
清雍正 景德鎮窯青花籟瓜紋瓜棱式罐 北京藝術博物館
這件景德鎮窯青花籟瓜紋瓜棱式罐,唇口外翻,短束頸,鼓腹呈六瓣瓜棱形,圈足。造型別致,釉面細潤。頸、底部分別飾青花雙圈。腹部繪六組籟瓜紋。青花發色淡雅,繪畫細膩。底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體豎款。
夏至后,雷雨天氣增多,天氣逐漸變得悶熱,所以消夏就成了這一時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文獻中就有記載,夏至到來,婦女們會互相贈送折扇、胭脂等物。通過涂抹胭脂,能夠散發體內熱氣產生的濁氣,也能夠起到祛痱消暑的作用。
清康熙 胭脂水壓手杯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這件胭脂水壓手杯,胎體較薄,內壁素白,外壁施胭脂水釉,色澤鮮艷,飽滿細膩。外底署青花楷體“康熙年制”四字雙行款,外圍同色雙方欄。壓手杯是明代始出現的杯式,其口外撇,胎骨上薄下厚,底處尤厚。握于手中時,外撇的口沿壓于虎口處,十分稱手。此杯的特點在于其釉色,胭脂水系以黃金為著色劑的低溫顏色釉,清代康熙年間從西方傳入。此種釉色需要二次入窯燒制,工序繁瑣,以萬分之二的比例加入黃金調和的釉色也十分名貴,因此,胭脂水釉器物均為官窯御制,此胭脂水壓手杯是清朝盛期顏色釉的佳作。
正如韋莊在《夏夜》中所言:“星繁愁晝熱,露重覺荷香。”夏至日,氣溫逐漸升高,天氣日漸炎熱,而經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階段后,池塘中的荷花也迎來了盛開的時節。
清嘉慶 粉彩纏枝蓮紋包袱瓶
觀復博物館
這件粉彩纏枝蓮紋包袱瓶于清嘉慶時期燒造,畫面繁縟,色澤艷麗明亮。足內三行六字篆書款“大清嘉慶年制”。包袱瓶創燒于清雍正時期,流行于乾隆、嘉慶兩朝,以粉彩較多見。在瓶身肩部裝飾凸雕的包袱皮或者束帶,絲織物的褶皺起伏細膩精致,宛若女子肩頭環繞披肩,用堅硬的瓷土來表現柔軟的絲織物,用色彩鮮艷柔和的粉彩來表現絲織物的美感,兩者的結合達到了審美的極致。此外,“包袱”與“包福”有諧音之效,寓意幸福吉祥。由于該器型獨特,紋飾優美,寓意美好,遂為后世爭相仿制,也是宮廷皇家常見的御用之物。
夏至已到,天氣將會變得愈加炎熱,在這個驕陽似火的時節,請注意防暑降溫。一盤當季的清涼瓜果,一壺可口的涼茶,再邀上些許好友,于這大自然中尋一片綠蔭,乘涼避暑,便是這夏日最美好的事情了吧!(孫曼然)
資料來源:首都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稿件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 責編:曾震宇]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