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事明言】?
【資料圖】
8月10日本版刊發的《數字濾鏡:莫讓修飾變修改》在光明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推送。什么樣的修飾是可以接受的?過度使用濾鏡會讓人混淆真假嗎?濾鏡下的“美”是真正的美嗎?文中談到的這些問題引起網友們的討論。今日特擷取部分網友留言,一覽他們對數字濾鏡的態度。
圓圓:人類對美的追求自古有之,正是對美的多樣性追求成就了各種登峰造極的藝術形式。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類對外貌的“改變”有了更稱手的工具,但審美能力的提升恰恰需要掙脫“一鍵變美”這種模式化的束縛。美應該有無限可能,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如何欣賞美。
你愛笑的眼睛:苦美顏濾鏡久矣,美顏濾鏡的過度使用制造了大量容貌焦慮。很多人美顏開多了,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朝氣蓬勃:我們追求的是真善美,是自然的,不超脫于客觀事實的。這樣的美由體面的外表和真誠的性格再加上好的行為組成,是綜合呈現出的氣質美。
PFE:過度使用濾鏡,帶來的不僅是顏值焦慮的問題,更會讓自己活在一個虛擬的空間里,脫離實際過分追求化妝和濾鏡反而不愿意接受現實的自己。
賈安靜:如果所修圖片用于商業,且有明確要求,適度修圖是無可厚非的,屬于營銷宣傳,只是為了更好呈現宣傳效果。但如果修圖過度,就形成了商業性質的消費欺騙。如果所修照片是日常自拍等,我也不建議過度修照片,它雖是取悅自己,但更多是容貌不自信的表現。說到底還是要有正確的審美觀,樹立自信。
儀齋:不完美也是一種美。我們看很多八九十年代走紅的演員,在外貌上都各有各的特色,往往讓人記憶深刻。現在網絡上清一色的網紅臉,雖然很標準,卻反而很難讓人記得。
墨簃:照片除了寫實外也是一種藝術形式的體現,是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微妙平衡,要高于生活而存在,前提還是要源于生活!自然不可過度修飾而導致面目全非,那就是造假了。
Chelsea:美顏讓我們在網絡上短暫地變成那個“完美的自己”,但是重歸現實之后卻會產生一種反差感。美顏濾鏡是科技的產物,應該讓生活變得更好,而不應淪為一些人制造容貌焦慮進而牟利的工具。
趙茜:前期拍攝像譜曲,后期制作則像演奏。適度修圖可以更好表達作者的內容,但修得面目全非則不可取。
孟里啥都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適度修飾可以理解。實現在追求美的同時也不忘真,需要社會整體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
王寶貝:適當修飾可以增添自我滿足感和小小的自信。但當修飾愈發苛刻時,自卑和不安已然悄悄掩蓋了你我的真實。
家和萬事興:修飾的是圖像,改變的卻是人的心態。
羅晉業:在濾鏡唾手可得的時代,要認識到真實的自己,否則面具戴久了,就再也沒有勇氣去摘掉它了!
zhaoqi:修圖,別違背我們拍照記錄、分享的初衷。未經修飾的照片不一定就是缺少美感的,拍照時通過角度、光感氛圍等方式都可以達到我們想要的美感。如果真要修飾照片,可以在不違背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修飾。
書法劉老師:輕微修飾是可以接受的。但現在的影視作品、朋友圈的圖片里人好像都長一個樣,似乎不美顏就不能發布人像,這對大眾審美形成了一種誤導。當我們忽略了自然的美,回歸到真實世界時,也會有種自欺欺人的感覺。
一個水兒:與其用美顏把自己修成一個精致的洋娃娃,還不如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點,展現更加真實迷人的自我。我始終堅信,比顏值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氣質、才華以及一些很美好的品質。
筆生:修圖和化妝一樣,其意義更多在于愉悅自己、煥發自信,而不應該是取悅他人、混淆審美。適當修飾將為平凡細節增添色彩,而過度的完美主義難免給自己和周圍人帶來焦慮。
云煙成彩虹:在影視劇創作中過度使用濾鏡尤其需要警惕,因為一旦“后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對于前期的工作就不再付出真心和真誠了。
張巖:照片是為了記錄美的瞬間,真實本就是這美的組成部分。在真實的自我面前,適當的修飾可以表達情感,但過猶不及。
Hope:美顏這種功能其實在膠片時代就存在了,繪畫藝術也會對現實進行美化處理,只不過是屬于專業范疇。如今美顏濾鏡的使用讓普通人知道如何變得更好看,但沉溺于通過磨皮、美白、瘦臉、大眼等手段來滿足愛美之心,會讓人在幻境中無法自拔。其實努力提升自己,培養審美情調,由內而外的成長才是現在人真正缺失的。
常誠:自信才能自強,美麗應是由內而外散發,虛無的外表并不能給靈魂以裝飾。
不夏:進行圖片修飾也是想把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初衷是好的,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能過分“沉浸在美顏里不能自拔”。變美能借助的除了濾鏡,其實還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認可的心態。
十九遇你:在我的世界里,拍照是為了記錄生活,一些手機自帶美顏、美圖功能,美景和美人當然可以讓自己開心,但也沒有必要為了攀比和虛榮過度在意。
Gafocai:當下膚白、大眼、瘦臉、尖下巴……似乎已經成為既定的審美標準。過度修圖既是這一標準下容貌焦慮的因,又是果。美是不該被定義的,千人千面,正因每個人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外表,我們才能辨認不同的人,欣賞不同的風格與魅力!
40°的風:探討濾鏡美顏的意義,本質在于回歸獨立思考,消解容貌焦慮。莫成為數字技術操控下的思想傀儡,你的存在本身就很美。
才不要可樂:濾鏡的修飾和點綴本該是錦上添花,但在今天卻成為一種遮蔽,有時我們幾乎無法指認出經由數字生產出來的那個“完美”形象和其主體間任何的相像之處。數字濾鏡影響著我們對自身的認知和期待,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那個“完美”形象與“我”之間誰才是真正的主體。
(光明日報記者李笑萌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0日?09版)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 濾鏡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