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1953年11月1日,刊發啟功的隨筆《在故宮繪畫館中學習》,文章指出,我們都驚訝館中陳列的先民作品,怎樣會這樣好呢?有的簡直使我們意料不到。不奇怪!只要看看“珍禽圖”。許多蟲鳥平擺在畫面上,是畫家的“練習簿”,而這些蟲鳥都好像要飛跑了,且看他在學習時是怎樣的忠實負責,是怎樣的勤苦。正是我們今天作家們最嚴肅的師表,也是前一個驚訝的明確解答。
●?1984年8月26日,刊發梁揚的文章《清純雅正?至味淡泊——啟功教授印象記》,文章寫道,未及叩戶,看見門上有個條子:“啟功確實出去了!”出去了就是出去了,何以要“確實”?這樣的閉門羹我還是第一次吃。啟功先生的學名我早已如雷貫耳,但于其可以想象的學者風度之外,在便條上領略到他的幽默感,確是始料不及的。
●?1994年3月11日,刊發啟功的文章《〈啟功絮語〉自序》,文章寫道,這冊稿本最初題為《畫餅集》,乃指稿中多是以字畫易餅餌的題詠。因有誤解為畫餅充饑之義的,便改題為《續語》,以為《韻語》之續。但這冊中的風格較前冊每況愈下,像“賭贏歌”等,實與“數來寶”同調,比起從前用俚語入詩詞,其俗更加數倍。如續前題,直是自首其怙惡不悛,何以對那些爽直的朋友呢!因易“續”為“絮”,只見其絮絮叨叨罷了。近代外國文學,有一種類似中土隨筆小品之流的,譯者以“絮語”稱之。功無意掠美,尤非喁喁情話之比。
●?2002年7月17日,刊發徐可的文章《能與諸賢齊品目?不將世故系情懷——我所認識的啟功先生》,文章寫道,不少人都知道他是“皇親國戚”——清朝雍正皇帝的后代。其實,他打小兒就是苦出身,后來又歷經坎坷和劫難,可他卻保持著樂觀、開朗的心境,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天,為了一件什么事情,我對啟先生說了聲“謝謝”,先生答曰:“不用謝了!”說完大笑起來。見我不解,他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坐著馬車去人家做客,到了,主人讓把馬車卸下來給馬喂草料吃,客人說:‘不用卸(謝)了,套著喂就行了。’”說完,我們倆都哈哈大笑。
●?2005年7月1日,刊發本報消息《國學大師啟功先生逝世》,報道指出,我國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古典文獻學家、文物鑒定家、詩詞書畫大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啟功先生,因病于今日凌晨2時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2012年7月31日,刊發沈鵬的文章《學而能思——紀念啟功先生百年誕辰》,文章寫道,我至今記得啟功先生有一次跟我說,他寫白話文的時候,心中默默地有文言作底。我認為這是因為他文言的根底深,懂得文言與白話相異又相通。有了“文言作底”,寫的雖是白話,讀起來也會是優美的,單說“文言簡練”不足以說明問題。啟功先生對漢語中一字即一詞,一字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形容詞的現象作了深入的闡釋與發揮。
●?2021年5月22日,刊發鄧寶劍的文章《從“碑帖之辨”到“刀筆之辨”——啟功〈論書絕句〉的學術貢獻》,文章寫道,刀刻不能準確地傳達墨跡,但啟功先生并未因此鄙棄刻本,而是通過“透過刀鋒看筆鋒”建立起墨跡與刻本的關聯。啟功先生打破了清代以來碑派、帖派二分的格套,但恰恰因此延續了清人重證據、求真相的學術精神。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4日?14版)
[ 責編:張悅鑫]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