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上午10時,隆隆的鼓聲傳來,渾厚有力,節奏頓挫。這鼓聲越過什剎海,驅使著我再一次登上鐘鼓樓,感受夏天的北京城。
欣賞鐘鼓樓之美,不只局限于登樓望遠這么簡單。鐘樓和鼓樓是北京中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周邊分布著大量保存完好的胡同與四合院。
我走在胡同里,伴著鼓聲與樹葉的輕響,仿佛回到了過去。越過層層疊疊的屋頂與樹木向北仰望,鐘樓屹立在夏日湛藍的天空與白云所形成的背景里。不同于皇宮禁苑的威嚴肅穆、敕建廟宇的雕梁畫棟,矗立在胡同之中的鐘樓有著獨屬于自己的煙火韻味。灰磚白欄黑瓦綠琉璃剪邊,樸素簡潔,又有著磚石建筑獨特的沉淀之感。雖飽經滄桑,卻仍靜靜地守護在這里,忠實履行著職責。繼續向前漫步,鼓樓獨具特色的三重檐歇山頂與綠琉璃灰瓦進入眼簾。不同于鐘樓磚石本色,鼓樓通體漆以正紅,顏色穩重典雅,與上層的建筑金色紋案和灰瓦綠剪邊對比鮮明,卻又相得益彰。
我從煙袋斜街路口回到了中軸線,面寬56米的鼓樓終于將全貌展示在我的眼前。綠琉璃圍墻遮掩不住高大的朱漆城臺與券門,屋脊走獸與繁復而精致的京官式彩畫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吸引著我立刻走向鼓樓。
從鼓樓北側進入圍墻內,鼓樓整體坐落于臺基之上,三座券門對稱排列,主券門正中懸掛有紅邊藍底金字的鼓樓牌匾。在東券門的左側,有一座更小的門洞,這里就是鼓樓的登樓通道,67級臺階出現在眼前。鼓樓的建筑風格簡潔實用。
登上鼓樓二層,陽光射入殿內,經歲月打磨的地磚在陽光下折射出斑斕的金色,映襯在朱漆方立柱上。一面仿制主鼓居中放置,十余面副鼓陳列于鼓樓北側,玻璃罩下陳列著一面明代主鼓實物。
我迫不及待地走到回廊,北京城的景色盡收眼底。地安門內大街車水馬龍,四合院在道路兩側一字排開,郁郁蔥蔥的古樹點綴其中。在道路的盡頭,壽皇殿在一片青翠的海洋中劃出了景山與街道的分界線。順著壽皇殿向上望去,景山張開懷抱將故宮遮掩在身后,觀妙亭與輯芳亭分立于景山的肩部,黃色琉璃瓦與朱漆亭身穿過層層疊疊的綠色,捕獲著我們的視線。萬春亭居于景山頂峰,與鼓樓遙相呼應。波光粼粼的什剎海與北海白塔構成了右側的景致。游船散布在水面,湖岸的垂柳隨風蕩漾。漸變的青綠色從什剎海延伸到瓊華島,潔白的塔身浸潤在蔚藍色的天空,朵朵白云將自己的影子投射在成片的四合院中。視線繼續向西移動,妙應寺白塔在一片高樓大廈之間顯露出自己的身姿,遠方的西山為此景增添了一抹綠色。回望東側,跨過大片充滿生機與綠色的胡同,建筑的海拔陡然上升,各式各樣的高樓大廈描繪著壯闊的都市天際線,在這其中,中信大廈與國貿建筑群成為當之無愧的支點。
離開鼓樓,登上鐘樓。與鼓樓不同,鐘樓每個方向只有一座券門。不同于鼓樓嘎吱作響的木制樓梯,鐘樓的樓梯為石料材質,雖然陡峭,卻讓人覺得踏實。經過一個轉折,我來到鐘樓平臺。鐘樓平臺為露天設計,一座由紅漆八角木架支撐的大鐘位于整個鐘樓的中心,這座鐘鑄造于明永樂十八年,高7米,重約63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鐘。與立于道路盡頭的鼓樓相比,鐘樓更加靠近民居。登樓而望,滿眼都是生活的煙火氣。隨風而動的衣物、騎著板車載著貨的大爺、坐在街口聊天的奶奶……一群信鴿圍繞著鐘樓飛行,涼爽的風吹動著繁茂的槐樹,將朵朵槐花灑滿屋頂。如果說站在鼓樓上看到的是壯闊的城市和華麗的建筑,那么站在鐘樓上看到的就是北京的古韻。
中軸線串起歷史與未來,新老北京城交融在這根軸線上。登樓遠望,眼前是歷史積淀而成的古都風貌,遠方是發展所帶來的全新成就。行走在中軸線之上,一草一木,一樓一閣,都講述著屬于北京的故事。(彭煒)
[ 責編:白冰]關鍵詞: 北京中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