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網言】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新聞發布會。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在會上透露,我國已有42項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成績得來不易,是肯定亦是激勵。非遺傳承保護既是一道民生考題,也是一項發展議題。釋放“文化力”,讓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激活“發展力”,將非遺文化“厚家底”轉化為發展新引擎,更好推動社會進步發展。如此,非遺之“花”才能在傳承與創新中更美綻放。
為此,要守住保護這一底線。科學認識是保護的前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存在,如何保護較難把握,往往沒有前人經驗可資借鑒。這使得保護工作難度很大。對此,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手上有招、腳下有力。同時,要加強傳承利用,讓非遺真正活起來、走更遠。
要抓住“人”這個核心。作為一種“活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因此,從遺產保護到活化利用,從價值闡釋到展示傳播,非遺傳承都要緊緊圍繞人、依靠人。培養人、發展人,讓傳承人隊伍不斷壯大,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才能讓非遺芳香馥郁、歷久彌新。
(原載于《廣州日報》?作者:張冬梅?摘編:項鋒、楊心悅)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5日?02版)
[ 責編:徐皓]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