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8月29日,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 “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分論壇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召開。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發表了題為《數字敦煌——用高科技手段保護敦煌,以新發展理念傳承文化》的主題演講,分享了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數字化方面的探索過程,“數字敦煌”成果為推動中華優秀文明借力數字技術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提供了絕佳范本。
俞天秀介紹,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在古代,莫高窟就是一個中外文化交流匯聚的所在,作為絲綢之路上非常重要的節點,敦煌莫高窟從古至今帶來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和互動。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敦煌研究院開始敦煌石窟數字化工作,經過三十年的探索與研究,與國際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適合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保護關鍵技術和海量的數字化資源,實現了敦煌石窟的壁畫數字化采集、圖像處理、定位糾正、彩塑和洞窟空間結構三維重建等規范化的操作流程。
俞天秀表示,截至2022年,已經完成278個洞窟數字化攝影采集,164個洞窟的圖像處理,145身彩塑和7處大遺址三維重建,162個洞窟全景漫游節目制作,5萬余張檔案底片的數字化,留下了一批非常珍貴的歷史檔案底片。
在俞天秀看來,通過科技手段讓不可移動的敦煌石窟所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借助移動的數字敦煌展覽服務于大眾,可以讓很多到不了敦煌但又非常喜歡敦煌的人能夠直觀了解敦煌。“數字化展覽可以不受文物本身屬性限制,可以走出國門向其他國家做很好的展示。”
俞天秀表示,網絡文明如果要進行傳播的話,首先需要把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數字化成果可以應用在不同領域,線上線下等不同場合展覽。
自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以來,實現了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節目全球共享,滿足全世界用戶足不出戶領略敦煌文化的需求,為學術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無限可能。“數字敦煌訪問用戶遍布中、美、英、韓、日、意、俄、法等全球78個國家,累計訪問量超過1680萬余次。”俞天秀說。
俞天秀表示,“數字敦煌”通過互聯網平臺架設了敦煌石窟藝術國際交流的橋梁,讓世界各國人民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以全新的視角欣賞敦煌石窟藝術,在人類共同活動的網絡空間中,共享世界文化遺產的知識內涵,進一步滿足人類精神文明的需求,助力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記者 雷渺鑫 李政葳)
[ 責編:孔繁鑫]關鍵詞: 中國網絡文明大會 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 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