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藏服裝到考入大學專門學習服裝專業,從搞學術研究到學習傳統制作技藝,從推廣新中裝到弘揚漢服文化,十多年來,省級非遺項目漢族傳統服裝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趙波將一片癡心交給了漢服,致力復興這流傳千年的美麗。
接下先祖的傳承棒
被問起漢族傳統服裝服飾制作技藝在永清的源起,35歲的趙波娓娓道來:“北宋末年,我的先祖遷至永清縣南岔口村,家里的女眷大都會裁剪;晚清時期,我的曾祖父繪制了一個《福本子》,記錄了家族積累多年的服裝服飾紋樣;1987年,我的父親趙永紅、母親趙慶芝在霸州市創辦了‘永紅制衣店’,加工制作傳統服裝及布藝品,這是他們第一次將傳承了數百年的家族技藝帶出家門。”
20年前,年僅15歲的趙波便跟隨父親的腳步,開始收集漢服。16歲那年,在天津,趙波第一次獨自收集到一件清代宮廷服飾。上大學后,他更是癡迷于漢服文化,一有空就去附近古鎮收集漢服。多年來,他不僅走訪全國200多個古村古鎮收集漢服2000余件(套),還將部分漢服一一還原再現。
在傳承中亦有改良
“傳統漢服包括首服(帽、巾、冠)、云肩、鞋履、荷包等。這件漢服是清代富貴人家的主婦穿的,面料是緞子,整體設計樣式是圓領、對襟、大袖、左右開裾,非常低調,袖口上的打籽繡針法展示了舊時工匠的精湛技藝。”在采訪中,趙波向記者介紹他收藏的一件玄色緞繡蝶戀花紋夾氅衣。
趙波介紹,漢服的制作過程分為設計、選料等15道大工序、上百道小工序。一套傳統漢服禮服的制作周期少則3年,多則5年,制作漢服不僅需要匠人長期的經驗積累,更需要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匠心”。
趙波說:“我們不會丟棄傳統,色彩、款式、面料的選擇都符合中國傳統禮儀規范。在用料上,根據不同場合、不同時節選用綾、羅等。在制作中,每一件服裝都嚴格按照工序逐步完成。只有這樣,新中裝才能經久耐穿、版型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