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需要回饋人類的日常生活,優秀的文化遺產也需要有惠于當下,如何促進優秀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活化演繹,是當下科技發展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文化遺產保護本質上是一個信息管理的工作,包括信息的發掘、存儲、開發和再利用四個環節。前三個環節,屬于文保專業范疇的工作;信息的再開發,很關鍵的,就是建立起與公眾的聯系。事實上,要想讓文化遺產更充分釋放前三個環節的價值,就非常需要讓這些信息,與老百姓的生活建立關聯,要能把它們翻譯成大眾能理解,而且也感興趣的內容和體驗。科技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再開發環節被寄予厚望。近年來,除文博行業以外,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開始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化利用等相關的公益工作中。比如騰訊以游戲公益為載體,探索了助力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長城等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新方式,即通過建立與公眾的關聯,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構建共同的社會認知,從而實現民族精神價值的傳遞。游戲行業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可以吸引大量海內外玩家關注并參與其中。借助游戲本身強交互體驗的特點,將豐富的游戲元素、產品、機制與文化遺產資源相結合,能夠潛移默化地向公眾輸送文化遺產知識,可以拉近文化遺產與年輕觀眾的距離,在娛樂的同時激發公眾對文化遺產的共情力,從而構建共同的價值觀和社會認知,實現民族精神價值的傳遞。
(資料圖)
游戲正參與到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長城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當中
游戲中的數字技術可以拓寬文化遺產保存的時間、空間和形式,為文化遺產的創意開發提供多種全新的可能。游戲領域成熟的照掃技術、3D建模和物理渲染等技術,不僅能讓文物實現更為“逼真”的復原,重新獲得“生命力”,讓當下殘損的文化遺產與數字世界重構的歷史遺跡相遇,以古今結合的形式引發公眾的無限遐想;還能夠讓沉睡多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以數字化的形式與當下的公眾產生對話和交互,人與物的結合,實現公眾與文物的跨時空互動。
數字技術幫助云岡石窟走向世界
石窟寺遺址作為一個集雕塑、壁畫、建筑等多種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遺產,其保護和管理及活化利用的方式相較于普通的文物顯得更為復雜。2001年12月云岡石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該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有窟龕252個,造像59000余尊,雕刻面積達18000余平方米,其中造像最高17米,最小為2厘米。云岡石窟是新疆以東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大型石窟群,它對中國石窟藝術影響深遠。因此,云岡石窟的保護和價值闡釋,對于我們認識博大精深的中國石窟藝術有著特殊的意義。自2003年開始,云岡研究院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合作,積極開展云岡數字化掃描工作,逐步解決了高浮雕數字化問題、顏料與色彩恢復等問題。2017年,云岡石窟第3窟原比例復制窟亮相,成為全球首個3D打印大體量高精度文物。目前云岡石窟第3窟、第18窟、第12窟借助3D打印技術,已“走”出千年石窟,并逐步走向世界。 2021年借助騰訊游戲“99公益日”的契機,云岡石窟16窟數字化保護專項成為騰訊公益項目之一,這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云岡研究院共同合作的公益性石窟保護類項目,也是云岡石窟首次通過社會力量進行數字化保護的創新探索。第16窟是云岡石窟最早開鑿的五座洞窟之一,16窟的副窟16-1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些造像流失海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法國吉美博物館都收藏有云岡流失的精美造像。通過數字化手段讓這些海外數據回歸云岡,是未來云岡保護的重要任務。云岡石窟16窟數字化保護專項通過高精度三維數據采集及建模、洞窟數字化虛擬修復、洞窟數字復原等方式,對第16窟16-1窟進行數字復原展示。
在“Play for Good”公益行動中,游戲技術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全新可能
游戲技術讓石窟從“重現”到“示現”
從2003年到今天,云岡數字化經歷近20年的努力與嘗試,從重點關注石窟的風化問題到構建一個數字世界“永不風化”的石窟,云岡一直在不斷嘗試新興的技術,并且調整保護與管理理念,與時俱進。文化遺產是廣大人民的共同財富,社會的支持是文化遺產長期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延續2021年文保主題,云岡研究院與騰訊游戲再度合作,首次以游戲方式創新演繹云岡石窟第12窟。第12窟又被稱為“音樂窟”,“佛籟洞”,12窟里樂器有17個種類、47件之多,既有中國本土樂器的箏、排簫、橫笛、琴,也有五弦琴、豎箜篌等外來樂器,是當時中外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歷史的具體寫照。此次結合“音樂窟”策劃的古樂編曲游戲,通過趣味互動和分享帶動大眾參與云岡石窟的保護。玩家可以通過拖動樂器進行編曲,“奏響”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在了解云岡文物知識的同時,領取小紅花助力公益夢想。
云岡古樂編曲游戲既能讓石窟可視可聽可玩,又能讓玩家幫助石窟寺守護人
如果說過去的數字技術重點在使石窟的面貌得以“呈現”,那么游戲技術則已經可以實現石窟原貌的“重現”,比如云岡石窟16-1窟的數字化復原,可以使我們通過數據采集與現狀結合,復原洞窟沒有被盜鑿之前的面貌,重現歷史上的完整圖像。更進一步說,游戲技術還可以實現歷史場景的“示現”,比如12窟,我們所做的工作不僅僅是數據采集、3D打印,我們還可以通過游戲技術,通過玩家參與,讓音樂活起來,可以讓“音樂窟”不僅可視,而且可聽,玩家中自有高手,可以組合成“北魏”樂隊,也可以編制“北魏”樂曲,為文物信息的“再開發”貢獻玩家的智慧。在未來,隨著AR、VR等游戲技術的進一步使用,文化遺產“重現”的還原度和精細度將會更高,穿越時空“進入”和“觸摸”石窟已經不是幻想;“示現”的互動性也會更強,除了“組樂隊”之外的玩法也會更加多種多樣,真正實現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文化遺產資源充分“活起來”。云岡石窟從早期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其現狀“呈現”,到借助游戲技術實現其原貌“重現”,使得來自“過去”和“當下”的云岡在數字世界穿越時空的界限出現在公眾面前,時隔千年的相遇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了歲月帶給文化遺產的改變,曾經我們只能遙望北魏遺風,今日可以在虛幻的數字世界一睹云岡的“前世今生”,遙想平城云集的能工巧匠、虔誠信徒的禮佛供養,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精神共振。游戲的互動體驗則進一步將這種感受推進到“示現”的層次,使公眾融入其中,或是成為曇耀雇傭的工匠、或是成為拓跋氏宮廷的樂師…親手撥弄原本只能停留在文物上的琴弦,譜寫一曲擁抱和平盛世的樂章。游戲通過構建一個具有無限可能的虛擬世界,承載豐富的故事內容,為文化遺產提供更為廣闊的創新空間。在游戲世界,可以重現已經消失的文物建筑,可以儲存現存于中華大地上的文化遺產,甚至可以重新撰寫古籍中的歷史篇章,這便為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舞臺空間。游戲作為匯聚前沿科技和文化成果的“超級數字場景”,正在為文物的修繕、保護、演繹帶來更多的科技力量。時至今日,從某種層面來看游戲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的方式,它更有機會成為生動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作者:云岡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北京服裝學院時尚傳播學院講師趙冰清)
[ 責編:雷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