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廣陽區南尖塔鎮南甸村一個僻靜小院,滿園花草,雅致安寧。省級非遺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許曉芳的工作室就在這里。
踏入工作室,一件件形狀各異、色澤奪目的漆器擺放其中。漆器表面的花鳥栩栩如生,人物形態各異,輕輕一搖,清脆作響。這是許曉芳的拿手技藝——脫胎漆器髹飾。
“我17歲拜北工先驅雕刻大師楊恩奇為師,后又拜緱文林老師學習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作為一項傳統工藝,脫胎漆器髹飾已有200多年歷史。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種漆器的時候,我就被它絢麗多彩的紋理深深吸引住了。從那時起,我就和這門手藝有了不解的緣分。”說話間,許曉芳細心地對手中漆器進行打磨、描金和修漆等。
“精巧嘆加工,玲瓏生萬物。”三十載的堅持讓許曉芳手藝愈加精湛,她博采眾長,悉心鉆研,設計創作的脫胎漆器,在傳承了明清時期宮廷藝術的同時又與時俱進,大膽創新。
“先用泥土、石膏或木模等制成內胎,以生漆作為粘劑,用夏布、綢布等逐層裱褙,連上兩道漆灰料,陰干后再脫去內胎,到這一步才是雛形,之后再經過填灰、上漆、打磨和陰干處理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做成半成品,最后加工配上彩漆和各種裝飾,方能制成為脫胎漆器。”許曉芳介紹,目前,她試著將雕刻、金漆鑲嵌等多種藝術門類和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創造性地跨界結合,使作品的技藝性、藝術性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許曉芳先后成立、創辦廊坊市珍藝工藝美術品有限公司、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職業培訓學校,將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既解決了年輕人就業問題,又保證這些技藝后繼有人。目前已教授學徒700余人,很多學徒開辦了自己的雕刻廠。
長年累月的堅持讓許曉芳找到了人生方向。在這期間,她與丈夫司亞新結緣,夫妻二人跟隨同一個師傅學習雕刻,共同創業鉆研新技法。從藝30多年來,他們琴瑟和鳴,守護傳承著傳統技藝,聯合創作的脫胎漆器金漆鑲嵌作品斬獲國內諸多專業獎項。
“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我有責任把傳統技藝傳承下去。希望多帶一些徒弟,教他們更多的手藝,拓寬眼界,增長學識,更好地去傳承這門技藝。”許曉芳說道。(通訊員 孫寶宇 張雪 記者 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