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勝山
大熊貓是珍貴的自然遺產,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大熊貓以其黑白相間的外表、憨態可掬的形象為各國人民所熟知和喜愛,是世界和平友好的使者。
(相關資料圖)
大熊貓母親將剛出生的野化培訓幼仔輕輕叼起。何勝山攝影
野化培訓幼仔吸食母親的乳汁。一周歲前,幼仔的營養獲得完全依賴于此。何勝山攝影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建立了60余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取得了較好進展。但是,由于棲息地片段化現象依然存在,野生大熊貓形成了幾十個相互隔離的局域小種群,分布在岷山、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涼山、秦嶺等山脈。其中,不足10只個體的小種群斑塊達18個之多。因此,建立野生大熊貓遺傳交流走廊帶,實施圈養大熊貓野化與放歸工程,從而改善野生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滅絕風險,是大熊貓小種群保護的關鍵。
2010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建立,采用“母獸帶仔”野化培訓方式,啟動野化培訓與放歸項目。研究人員讓具有豐富帶仔經驗的受孕大熊貓在面積約2400平方米的自然環境培訓圈內產仔,幼仔從出生即跟隨母親成長、學習。
大熊貓母親幫助四個月大的野化培訓幼仔學習爬樹。何勝山攝影
研究人員對大熊貓野化培訓幼仔進行健康監測。何勝山攝影
在這個過程中,為減少人為干預和影響,并讓野化培訓幼仔具有野性,研究人員在接近幼仔時會穿戴涂有大熊貓尿液或糞便氣味的熊貓偽裝服。幼仔滿一周歲后,大熊貓母幼會被轉移到面積更大、自然環境更復雜的野化圈舍環境中進行培訓,直到兩歲半左右放歸野外。
目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先后野化培訓出30余只大熊貓,其中10只被放歸到具有滅絕風險的小相嶺和岷山局域小種群中,為大熊貓野生種群的復壯帶去了希望。2013年開始,我有幸作為項目組成員全程參與,用鏡頭記錄下大熊貓野化培訓的成長歷程。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18日?11版)
[ 責編:邱曉琴]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