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嘉瑩(南開大學中華師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
編者按
葉嘉瑩先生是中華古典詩詞大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詩詞文化的傳承。她曾說:“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
(資料圖)
近日,由葉嘉瑩領銜,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等人共同參與的系列節目《大家聊唐詩》在抖音上線。節目中,葉嘉瑩分享了自己從唐詩中獲得人生力量的故事,介紹了自己學習古詩詞的經驗。
本文根據葉嘉瑩先生的演講內容整理而成。為保持演講內容“原汁原味”,文章保留了口語化的風格。同時,為方便讀者閱讀,編輯為文章添加了大小標題。
葉嘉瑩
1.看似纖弱的詩詞,幫我承受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我是1924年生人,按中國人的習慣說法,已經99歲了,差不多是百歲老人。
小時候,我在家里讀書,老師不講,主要是自己背誦。怎么不講就叫小孩背呢?現在的人可能覺得奇怪。其實按照人的發育來說,小時候記憶力最好。如果小時候背誦了很多詩,等你長大了,就會慢慢領悟其中的道理。
我第一本開蒙的書是《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還容易懂。但有些內容,我當時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到底何意。比如,“朝聞道,夕死可矣”,按照字面意思,早晨你懂得了一個道理,晚上就死而無憾了。當時老師不講意思,只是叫我背,我也沒敢問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慢慢長大后,我就明白了,那是在強調做人的基本品格、基本操守以及為人的理想跟志意,不是真的讓人早晨明白一個道理,晚上去死。
小時候背誦的那些古詩詞,既教會了我為人處世的方法,也讓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保持樂觀平靜的人生態度。看似纖弱的詩詞,像堅韌的鎧甲,幫我承受了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人生會經歷很多事情,哪一天你遇到了挫折或者心理上有邁不過的坎,你背過的那些古人的美好辭句,便會突然在腦海中出現,讓你頓然覺悟:人生是如此的。那一刻,你會有一種“背經典的書真是對人有益處”的感覺。
所以,我一直主張,小孩子在記憶力好的時候,應該多背誦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古典詩文。當然,這可能是我個人的偏見。但以我的經歷來說,那樣做了,會受益一輩子。
2.小時候我是這樣學習古詩詞的
我的家人都受過很好的教育,父親、母親、伯父、伯母,都讀過很多古書。小時候的一天,我的伯母拿出一本《唐詩三百首》說:“我教你。”她教我的第一首詩是張九齡的《感遇》。“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是什么意思,我當時并不太懂。但我還是捧著《唐詩三百首》背誦著。我隨便翻,翻到哪一首,讀一讀,覺得自己大概能懂其意,就背下來。我還記得當時翻到一首李商隱的《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沒人跟我講詩的意思,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云母屏風”,我想就是云母石做的屏風。我沒見過云母石,可我家里的茶幾上鑲了一塊大石頭,上面有像云彩一樣的花紋。我想云母石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所以我想,“云母屏風燭影深”,就是在有云彩紋樣的大石頭做的屏風的后邊點一根蠟燭。“長河”我也認得,就是天上的銀河。小時候,每逢夏天,我常躺在院子地上的竹席上,看天上的銀河、星星。“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按照字面的意思也好理解,嫦娥后悔偷吃了靈藥,結果飛到月亮上了,那里沒有朋友,沒有伴侶,她往下一看,是茫茫的碧海和碧藍的天空,感到特別孤獨。
上面就是我小時候學唐詩背唐詩的情形。
我沒有上過幼稚園和小學,是在家里接受的教育,后來以同等學力直接上了初中。剛上初中,母親給我買了一套書,是當時的開明書局出的《詞學小叢書》。《詞學小叢書》收了一卷納蘭性德的詞。我記得其中一首是《夢江南》:“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在那之前,我只背詩,沒接觸過多少詞。但有了詩的根底,詞的平平仄仄,我一看就懂,所以覺得詞也沒有什么難的。
我再大一點時,伯父買了一套《散曲叢刊》。我自己翻看,翻到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有了唐詩宋詞的底子,我覺得元曲也不難。
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小時候古詩背得多了,我就慢慢掌握了詩的平仄規律,開口就能合乎平仄。七八歲時,我就能寫出一些詩,看到什么東西,觸動了內心的情緒,我就忍不住寫出一兩句詩來。
初二暑假那年,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日軍占領了北平城。我家靠近西長安街,在那里經常能看到日本兵開著裝甲車、唱著日本歌經過。那種當亡國奴的痛苦,你們今天很難體會到。我當時寫過兩句詩,“盡夜狂風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聽”,就是當時自己心情的寫照。
上大學后,我把自己小時候寫的作品拿給我的老師顧隨先生看。老師的評語說:“作詩是詩,填詞是詞,譜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是,當善自護持。”其實,并沒有人教我如何填詞、如何譜曲,都是背誦古詩詞打下的基礎。
3.應該讀哪些詩詞沒有標準
最近,我的侄子給我發來一封電郵,說現在有人在做一項統計,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分別是誰寫得最多?算了半天,說唐朝詩人中,白居易寫詩最多。
白居易的詩雖然很多,但在后人看來,其詩并非最好。蘇軾就曾說:“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意思是,白居易(字樂天)長詩短詩,寫了三千首,我卻喜歡韋應物的五言詩。辛棄疾也曾評價陶淵明的詩:“千載后,百篇存,更無一字不清真。”意思是,陶淵明寫的詩不多,不過100篇左右,但是沒有一句話,不是從他內心真正的體會及對生活的感悟中生發出來的。所以,比誰的詩寫得多,沒有什么意義。
經常有人問我,應該讀哪些詩詞。這個沒有一定的標準。不過,對于孩子,還是要幫他們選擇一些好作品,不要因為擔心孩子不懂,就只選擇淺顯的作品。
我曾在臺灣生活多年,我女兒是在臺灣出生的。她上小學時,我曾留意她背什么書。她背的是“來來來,來上學;去去去,去游戲;見了老師問聲早,見了同學問聲好。”這些道理都對,告訴孩子就行了,她們很容易懂,花專門時間去背,卻沒必要。
我小時候背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些我小時候并不完全懂,但都記在了腦子里,后來對我幫助很大。我的意思是,淺顯簡單的內容很容易背下來,但小時候背書,還是應該多背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作品,哪怕一時理解不了。
今天的孩子學習古詩詞,老師的引領很關鍵。如果老師對詩詞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能講出詩詞中引人入勝的微妙道理,就能帶給孩子很多啟發。反之,老師水平不夠,講不出什么道理,自然很難激發孩子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總之,古詩詞能夠讓人的心靈更有力量,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中國古典詩詞之美傳承下去。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5日?12版)
[ 責編:田媛]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