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土布的“土”遇到時尚的“新”,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美?9月21日,記者來到位于贊皇縣的原村土布博物館尋找答案。
“這款長袍采用了當下流行的拼接法,兩款不同顏色的土布放在一起更顯靈動。”說起自己設計的土布產品,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贊皇原村土布紡織記憶”傳承人崔雪琴如數家珍。展示的長袍摸起來柔軟細膩、顏色素雅,除了拼接款,還有碎花款、簡潔款,都用了當下流行元素,這土布看起來一點也不“土”!
“原村土布第一代傳承人是我姥姥,第二代傳承人是我媽媽,我自小就與土布有很深的感情。”早年間,傳統的生活場景、情感傳遞往往都是和手工勞作聯系在一起的,當崔雪琴講述她與土布的血脈淵源時,整個人都顯得深情動容。
贊皇原村土布博物館內,頂天立地沿著墻面垂掛而下的土布,傳遞著手工織物時代的歷史、情感與溫度。
“你看這長長的一匹布,機器織或許只要幾小時,織娘手工織造,卻要在織布機上至少忙上半個多月,精巧都藏在這‘慢功夫’里!”崔雪琴說。
與質感粗糙、顏色單調的老土布不同,原村土布柔軟舒適、色彩豐富。崔雪琴說,這是因為原材料棉花的品質提高了,工藝也改進了,從之前的過漿生產改進為無漿生產,土布的染劑只用礦物顏料或者樹葉、葡萄等植物提取物,不含甲醛等化學物質。
此外,堅持標準化生產確保質量,還在杭州建立設計工作室,聘請設計師,從品種到款式對土布進行全面系統設計。所有這些努力,讓原村土布有了“走出去”的底氣。
2017年,原村土布先后參加了德國法蘭克福家紡展、比利時弗拉芒國際貿易博覽會。后來還受意大利國家時裝商會名譽主席馬里奧·博塞利邀請,登上了米蘭國際時裝周。 “現在原村土布家居系列產品已經走入德國、意大利民眾的家庭。”崔雪琴笑著說。
時尚元素的混搭與土布碰撞出火花,如今的原村土布已有1000多種面料,床單、服裝、嬰兒用品等六大系列300多個品種,帶動周圍6個鄉鎮17個村的1300多名婦女共謀發展。原村土布正多角度多形式地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小鎮將土布紡織72道工序分段分戶生產,使土布生產更具可觀賞性,同時發展民宿、特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等。”崔雪琴說,這將推動土布生產,也將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增加農民收入。
非遺并非是靜止不動的,隨著社會的變遷、一代代人的實踐不斷被賦予新的創造。
“只有做出的新產品被老百姓所使用才是真正的傳承。”按崔雪琴的說法,這叫“活態傳承”。(記者 郭甜肖 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