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好手藝58】
麻質畫
講述人: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麻質畫代表性傳承人 李健鷹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以麻織成夏布印花。至清代時,發展出以麻布為載體、以純天然黃麻纖維設色的麻質畫。因為防腐防蟲防霉變、不易龜裂、可揉折、不褪色,麻質畫被譽為“千年不爛軟黃金”。
一幅麻質畫,需經選麻、染色、晾干、篩選、構圖、上膠、上色、勾勒等步驟。選擇有硬度、韌度的原麻,染成不同顏色,用剪刀鉸碎,細至粉末狀,用作顏料。從前都是手工剪制,將一根根長達2米的麻鉸碎,雙手都會磨出水泡。如今,有了切麻機,麻粉末制作更輕松,也更細膩,大大提高了麻質畫的質感。
作畫過程,一是“刷”,用毛筆蘸上膠水,在麻布畫板上,勾勒出想要的圖案;二是“撒”,各色麻粉末于手指捻搓間,躍然畫板之上,一幅層次感豐富的麻質畫就成了。“撒”顏料,看似簡單,卻十分考驗畫師功夫。畫面的最終效果,全憑手指間的捻搓來把握。顏料撒下時,顏色層層疊加,底層的基色會被下一層的粉末完全遮蓋。撒完后,吹走多余的粉末,完整的畫面才能呈現出來。
我曾是黃麻紡織廠制作麻質畫的技術骨干。1997年工廠倒閉,我對麻質畫的熱愛卻延續下來。您看到的這幅作品《花開盛世》,是我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而繪制,今年作為湖南館特色展品展出。左右兩邊盛開的牡丹花緊緊相連,象征兩地共同繁榮昌盛。
光明日報通訊員王笙?光明日報記者趙嘉偉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07日?01版)
[ 責編:田媛]關鍵詞: 中國好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