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點4分,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
【資料圖】
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晝夜平分外,還指平分了秋季。秋分過后,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
今年秋分是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秋季降溫快的特點,使得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節氣養生”大忙顯得格外緊張。秋分棉花吐絮,煙葉也由綠變黃,正是收獲的大好時機。此時,華北地區已開始播種冬麥,長江流域及南部廣大地區正忙著晚稻的收割,搶晴耕翻土地,準備油菜播種。
漢·黃釉綠彩堆塑朱雀陶倉
中國農業博物館
這件藏于中國農業博物館的黃釉綠彩堆塑朱雀陶倉通體施黃釉,呈圓柱形,下有三獸足,長18厘米、寬18厘米、高41厘米。倉頂為圓形攢尖式,有七條垂脊,頂部有立鳥,昂首遠眺。倉身開一方形通風換氣小窗,刻劃樓梯和門扉,并有綠彩朱雀紋飾。陶倉形態端正,紋飾簡練,質地均勻。
秋分不僅僅有著大批農作物需要收割,魚蝦蟹類水產也正肥美。“八九菊黃蟹兒肥,風和氣爽丹桂香。”正如貴谷子的這首《秋分》中所寫,這時螃蟹開始黃肥肉滿,是人們品蟹的大好時候。
清·牛角雕螃蟹
北京藝術博物館
這件是藏于北京藝術博物館的牛角雕螃蟹。雖然牛角不似白玉般奢華,也不如犀角珍貴,但牛角青灰的顏色與半透明的質感最為接近真實的螃蟹。此牛角雕螃蟹長15厘米、寬7.5厘米、高5.3厘米。螃蟹整體作站立側行狀,身體微微向右傾斜,雙螯揮舞于前,極富動感。可惜兩側蟹腿有個別殘損。螃蟹整體作寫實雕刻,細部紋飾處理與現實中的螃蟹無二,特別是蟹腿的關節、腿與身體連接處等制作逼真、活靈活現。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后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分前后,隨著樹葉逐漸變黃直至凋零,大雁也開啟了南飛的旅途。
2000年·《雁去也(一)》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這幅《雁去也(一)》出自吳冠中老先生之手,2019年7月,由吳冠中長子吳可雨及夫人俞靜向清華大學捐贈。整幅圖的顏色以黑白灰色為主,畫中地面大塊漆黑的團塊與高空漸行漸遠的大雁形成對比,不僅生動地描繪出了秋日大雁南歸的畫面,更體現出了秋日的肅殺之景。
秋分前后正是石榴成熟的時候。因其果實顏色艷麗奪目、如若紅色瑪瑙;口感甘甜多汁,回味悠長,石榴成為古時候桌上常見的貢品之一,象征長壽、團圓和吉祥。秋分時節與親朋好友相聚時,不妨用水晶玻璃果盤盛滿晶瑩剔透的石榴果粒慢慢品嘗,享受美好的閑暇時刻。
清·粉彩三多紋墩式碗
觀復博物館
此碗為清代嘉慶年間粉彩三多紋墩式碗,廣口,深腹,圈足,圈足內書青花“大清嘉慶年制”款。碗內壁無飾,外壁繪有三枝水果,分別是荔枝、石榴和壽桃,代表連中三元、多子、多壽,可稱為“三多紋”。傳統“三多紋”多用佛手、壽桃、石榴,寓意多福、多壽、多子。此處以三顆飽滿的荔枝代替佛手,意在突出“連中三元”的美好希望。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秋分時,氣溫繼續回落,且晝夜溫差大,請大家及時添衣、注意保暖。秋分集美食與美景于一身,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愿大家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節里,能夠身心舒爽,事事順遂!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北京市文物局 孫曼然)
[ 責編:孫宗鶴]關鍵詞: 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