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昌11月9日電 題:稻米做點心 江西一高校還原“畫米榖”傳統技藝
作者 徐夢文
(資料圖片)
一顆小球形狀的團子幾經揉搓、擠壓、塑形,再加以竹簽、剪刀、細針等工具輔助制作,眨眼之間,一朵鮮艷的梅花便在手中悄然“綻放”。這朵精致的梅花,是用稻米、糯米等糧食作為原料的傳統手工點心“畫米榖”。
圖為各種造型的畫米轂成品。 徐夢文 攝
江西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素有“江南糧倉”的美譽,糧食文化底蘊深厚。畫米榖亦稱米畫,是以稻米、麥子、豆類等五谷為原料,用捏塑剪貼等方法,制作相關字樣、圖案等內容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最早源于南昌西山一帶的民間信仰和習俗,它的流傳與民間紀念道家人物許真君密切相關。
“幾千年來,江西人一直就在思考把大米做成各種各樣的制品。”江西畫米穀手工技藝傳承人占劍華說,江西從東晉開始就為了紀念許真君,百姓每年在許真君誕辰這一天,就拿各種各樣的大米碾成粉,做成雞、犬一些造型來供奉他。
圖為正在制作的花朵造型畫米轂。 徐夢文 攝
占劍華介紹,由于畫米榖對手工操作的要求較高,且耗時費力,易霉易腐不易保存等原因,幾近失傳,僅在南昌糧產較為豐饒的新建區石崗鎮徐塘村一帶保留下了制作畫米榖的習俗,當地后人在1964年將這一技藝傳入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才使得這一民間制作技藝傳承下來。
“現代人對吃更為講究,不僅追求口感,還追求精致、美觀,所以我們團隊在傳統畫米榖的基礎上進行技藝提升和創新。”占劍華表示,他們除了在造型上精益求精外,也在配方上也進行了改良,降低了畫米榖的糖度。
據了解,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為江西省糧食學校,作為江西省唯一的糧食行業高校,自六十年代建校以來,就將畫米榖制作技藝作為傳承中華優秀糧食文化、傳習民間技藝的“鮮活”載體。
圖為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師生正在制作畫米榖。 徐夢文 攝
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宋小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畫米榖傳統制作技藝以其原料樸實的自然屬性,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活獨特的藝術形式中,蘊含著豐富的研究價值及文化旅游等應用開發的經濟價值。”
宋小兵還說,“作為集民俗、民間技藝、民間美術為一體的珍貴歷史文化遺存,搶救性保護與傳承畫米榖這一優秀的民間傳統技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宋小兵透露,未來幾年,學院將以非遺項目申報為契機,大力弘揚這項傳統技藝,并且把這傳統技藝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立工作專班,投入一定的經費,重點實施畫米榖文化研究、畫米榖技藝研創、畫米榖傳承人培養、畫米榖宣傳教育四項保護工程。(完)
[ 責編:陳暢]關鍵詞: 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