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的御窯金磚廠,29歲的孫堅已在這里工作7年。他個子不高,衣著樸素,身上散發著文人的儒雅與秀氣,難以想象這曾是一名干“苦力活”的磚雕工人。
從蘇州磚窯到北京故宮,御窯金磚一直為明清時期皇家所用。2006年,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孫堅所在的金磚廠,是這項非遺技藝唯一責任保護單位。
畢業于機械工程專業的孫堅,2015年剛入廠時,從事青磚的機械雕刻。憑著對工藝美術濃厚的興趣,孫堅只用1年就成長為磚雕車間主任。2016年,金磚廠成立磚陶文化創意室,由90后成員組成,孫堅擔任工作室副主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介紹,御窯金磚總共29道工序,成品率不足20%,大部分都為殘次品。一塊完整的金磚,售價高達3萬元,尋常百姓家用到的地方并不多。如何讓這塊“金字招牌”為更多人所了解?又如何在“殘次”中發掘更多的“完整”?這個年輕人想到了文創。
平時,孫堅在御窯金磚博物館辦公,這個位于相城區元和街道的博物館,在當地陸慕御窯的舊址周圍建成,是御窯金磚文脈的源頭。就是這種厚重清幽的工作環境,給了孫堅不少創作的靈感。
憑借多年做磚雕的經歷,孫堅在做文創開發的初始階段,選擇了把金磚的殘次品和磚雕花紋相結合。他展示了辦公桌上早期設計的作品:這是一件海棠紋飾的壺承,雕得比較簡單,把金磚和茶具做了一些結合。
此外,桌上還有一對鎮紙格外吸引眼球。鎮紙沉甸甸的質感,表皮細膩、硬朗。孫堅說,這是一款“嵌金銘文邊款鎮紙”,帶邊款的金磚隨型碎片,鑲嵌在胡桃木中,不僅真正做到了“化缺為整”,也展現出了無雕飾的自然美。
文創的開發并非一帆風順。“我以前大言不慚,認為做好一款產品只需要3個月。但后來發現,一年也未必能做出來。”在孫堅以往的觀念里,文創產品都會經歷從陌生到熟悉,最后是批量生產。而傳統手工藝所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讓他改變了念頭。
孫堅認為,文創主要是“創意”,更多是在做一種結合,這是手工藝之間的跨界結合。他始終在尋找一些載體,例如和傳統的金石、篆刻、文房聯系起來,做出更多實用型或觀賞型的文創產品。
孫堅團隊一直在尋找跨界載體,堅持將蘇州御窯金磚和傳統手工藝進行結合,化“殘缺”為“完整”,誕生了一件件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金磚文創。圖為孫堅創作的部分文創產品。受訪者供圖
最開始,這支年輕的團隊只有5人。因為孫堅與同事們都是90后,新點子多。他們為御窯金磚廠先后開通淘寶、抖音等線上電商直播平臺。“這是一門小眾的技藝,但是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讓更多的人認識這種美。”孫堅說。
一來二去,了解御窯金磚廠相關文創產品的年輕人越來越多。2019年,這支90后團隊還進入博物館、陸慕小學、幼兒園等地,為青少年開展研學活動。
讓孫堅感到驚喜的是,小團隊的人員在不斷地擴充,如今已有8人。已經有了00后成員。同孫堅一樣,他們不是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但都在工作中愛上御窯金磚。“有幾位同事是學教育的,他們負責為我們設計更多有趣的研學活動”。
如今,孫堅有了更實際的想法:要把御窯金磚以更活潑的方式推廣給青少年,讓青年愛上磚窯的藝術。而這是孫堅團隊一直在堅持的。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實習生 曹偉
[ 責編:張悅鑫]關鍵詞: 機械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