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地球科學擴展了人類勞動條件,幫助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生存條件問題,指導探索環境變化,提高抵御地質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為支撐現代化所需的能源礦產提供科學理論和技術,未來也將在推進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改善能源結構、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近日舉行的學院路環高校國際科創帶前沿技術沙龍“地球科學與可持續發展”專場活動上,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阮壯這樣說。
“沒有健康的濕地,就沒有健康的生態系統。”圍繞如何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明祥介紹了水文和水環境修復、基地結構與土壤修復、生境修復與改善、生物多樣性恢復、生物脫氮固碳五種科學推進濕地修復工作的技術原理及作用。
以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為例,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趙宏波分享了地理學的特征與發展、全球可持續化發展目標以及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分析了黃河流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和發展現狀。他表示,當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持續向好,經濟、社會、生態等不同維度高質量發展總體呈上升趨勢,政策推動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明顯。未來,應堅持全流域一盤棋,做好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夯實生態本底、構筑綜合體系,補齊流域民生短板和弱項,打造陜晉豫魯等省際交界地區合作發展示范區,實現流域聯動發展。
據了解,該沙龍由“科創中國”青年百人會指導,北京市學院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主辦,36氪集團氪星創服協辦,氪星創服園區科協、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中關村創業生態發展促進會、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服務業促進會參與支持。(孔繁鑫)
[ 責編: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