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張倩)2022年12月3日,“節日史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2022年節日文化高端論壇”于線上舉辦。本次論壇聚焦“節日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實踐”主題,6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傳統節日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節日與中外文化交流,節日文化遺產的傳播傳承、轉化發展,以及節日斷代史、專題史研究等議題,進行了思想交流與學術對話。
開幕式上,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葉濤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圍繞“節日史”組織專題研討會,對于節日文化研究將起到積極作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研究節日文化的一批新生力量正在茁壯成長,他們在節日文化的田野調研、在節日理論的深入探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相關資料圖)
南京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黃偉清在致辭中結合“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所開展的重點工作,指出以傳統節日賦能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前景廣闊。
對于本次論壇收到的學術論文,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民間文化論壇》主編黃濤表示肯定:節日史是專業性極強的研究領域,此次論壇收到的學術論文體現了很高的專業水平和創新價值。
在論壇主旨發言環節,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劉曉峰,青島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趙洪娟,《云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黃龍光、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熊威、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禇芝琳,分別圍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中國中古時期節日結構嬗變、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節日的功能轉型與保護傳承、德昂族清明節的文化建構策略與中華文化認同、近代動物節在中國的傳入與社會反響作了主旨報告。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教授蕭放和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林繼富對主旨報告進行了評議。
多位專家參加圓桌會議
論壇還特別設置了主題為“節日史研究與節日文化遺產保護”的圓桌會議,多位專家各抒己見,為節日研究與發展建言獻策。對于開展節日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提出,節日作為一個集體性、系統性的時間,需要研究者從整體視域考慮。同時,挖掘節日的教化作用,將有助于社會和諧與道德建設。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非遺研究與發展中心教授高丙中指出,節日研究需要發現事物、制度、觀念及其關聯的歷史,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節日值得多學科專門探討。“扎實的節日史研究能夠為傳統節日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資源、信心和經驗借鑒。”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勃說。
“節日史”與“節日文化遺產”相互關聯。蕭放指出,關注節日文化遺產研究的重點是其在當代社會的保護傳承,需要從著眼于現在和未來的視角,緊密結合民眾生活需求,為節日傳統的傳承傳播創造空間。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節日研究》主編王加華也表示,節日文化遺產保護至少需要關注歷史和民眾兩個重要維度。“從歷史的維度認知節日的發展變化、文化內涵,從民眾的維度認知傳統節日如何與民眾生活相交融,以為節日保護傳承的方向提供路徑和指引。”王加華說。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季中揚則從文化功能論角度探討了節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振興。他指出政府積極推動、商家積極參與、民間組織積極介入,是重建和維系傳統節日的基本路徑。
此外,論壇還設置了少數民族節日研究、傳統節日史研究、節日的當代實踐研究、20世紀的節日研究、節日傳承研究五個平行分論壇。5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相應主題,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與會者表示,本次論壇既有立足于文獻史料的基礎研究,也有扎根在當代社會的實踐探討,有力彰顯了節日史和節日文化遺產研究的時代魅力及重要價值,對于持續推動節日研究理論建構與保護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論壇由“我們的節日”北京工作室、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和“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主辦,《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節日研究》《民間文化論壇》協辦,共有來自40余家單位的60多位專家學者在線參加了學術研討。
[ 責編: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