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楚雄彝族自治州州級“阿色調”傳承人郭紅嬌。 劉冉陽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昆明12月7日電 (記者繆超)“啊噻啊噻……遠古的時候沒有天,遠古的時候沒有地。是我們來造天、來造地,遠古的時候天上有七個太陽,被老虎咬了六個,牛羊才有青草吃,馬兒才有歇腳處。”
近日,在民歌大觀第五期“海鷗飛處彩云飛——云南原生經典民歌分享會”的彩排現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級“阿色調”傳承人郭紅嬌精彩演繹了“阿色調”這一古老歌種。
9日,郭紅嬌將與眾多云南民族音樂人一道,通過中國新聞網的直播,為全球網友帶來一場別具民族特色的“云上民歌盛宴”。
“彝族的民間歌舞活動,總能讓人輕松融入其中。”長相甜美的郭紅嬌是哈尼族,1989年生于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翠華鎮興隆村。祿勸是彝族重要發祥地之一,但當地有彝、苗、僳傈、哈尼、漢等24個民族。“我從小與彝族一起生活,常常與彝族親朋們載歌載舞。”
彝族善歌舞,他們不僅以歌聲談情說愛,傳遞心聲,而且以歌敘述歷史,表達哀樂。郭紅嬌介紹,彝族講述歷史,有古歌;暢述今天的美好生活,有頌歌;喝酒有酒歌,祭祖有祭歌;談情說愛有情歌、哭嫁歌、送親歌、接親歌、進親歌;喪葬有哭喪歌、送魂指路歌、懷親歌。“他們有時甚至到了隨處應答以歌代言的地步。”
從小耳濡目染,讓郭紅嬌喜歡上了以歡快為要義的彝族歌舞。后來,她去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讀職業中學,畢業后留在楚雄一個歌舞劇團工作,為游客表演彝族歌舞。
走上表演之路的郭紅嬌,逐漸意識到只有深入學習挖掘彝族歌舞內容內涵,才能獲得更大發展空間。2008年,她在云南省省級“阿色調”傳承人方慧香的精心指導下開展系統性學習,慢慢能夠熟練自如地運用高低音、真假嗓,她演唱的“阿色調”逐漸韻味純正、技巧高深。
2010年,郭紅嬌擔任“阿色調”領唱,與多名“阿色調”學員一起參加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獲得原生態銀獎。隨后,她也被評選為楚雄彝族自治州州級“阿色調”傳承人。
“阿色調”就是以敘事為主的彝族山歌,演唱形式多樣化,可以一人獨唱,眾人和腔;或眾人合腔,一人領唱調頭再唱調子;也可以獨唱。郭紅嬌告訴記者,“阿色調”的演唱內容寬廣,表現人類起源發展、山川河流、天地星宿、勞動生產、農事節令、愛情等。唱詞多用五字句,唱詞中套入啊噻、依喲、喲噻、依噻等虛詞,較為難唱,但唱起來朗朗順口,曲調有起有伏,別具特色。
善唱“阿色調”的歌手們常可一次對唱聚會唱幾天幾夜,仿佛太陽忘了關天門,月亮忘了閉天窗,歌手忘了打瞌睡。因此歌場上的優勝者,常常可以光彩一生。
是“阿色調”讓郭紅嬌的生活愈發有滋有味,不缺光彩。如今,郭紅嬌致力于“阿色調”的傳承和發揚,她在云南省知名作曲家萬里、那少承等的幫助下,在“阿色調”原調基礎上研究改編曲式,并將其推廣,冀望讓這種具有云南山野之風的原生態歌聲為更多人帶來歡樂。(完)
[ 責編:曾震宇]關鍵詞: 云南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