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張勤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評級標準,增加對景區標識體系、講解內容等“軟”件建設的評估和動態監督檢查機制,對各級景區管理部門形成有力有效的約束,推動暢通文化傳播上的“最后一公里”,將“以旅彰文”的時代要求落實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切感受。
不久前,中國旅游研究院對2023年旅游發展形勢進行分析和預測,國內旅游人數預計約45.5億人次。如此龐大的群體,從經濟的角度看,是巨大的消費力量;從文化的角度看,則是以旅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播的理想途徑。
然而,在調研中,張勤委員感到,部分文物和景區標識簡單化、解說隨意化,甚至出現沒有歷史事實依據和低俗的內容,使得“以旅彰文”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使游客產生了不少的曲解和誤讀。大部分的觀光旅游,重復性不高,一次性特征突出。不當的講解和導覽,很可能永久地妨礙人們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正確了解,再加上口口相傳,文化被誤讀的范圍就會更大。
在我國景區的評級標準中對合理設置引導標識、導游員(講解員)資格和人數都有相應要求。對導游(講解)詞的要求是:科學、準確、有文采。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缺乏對講解內容的專業把關、評價及相應的獎懲機制不健全等原因,導致要求難以落地落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如果能我們能抓住提升文物和景區講解的有效性這一小切口,就能更好地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張勤委員說。
張勤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評級標準,增加對景區標識體系、講解內容等“軟”件建設的評估和動態監督檢查機制,對各級景區管理部門形成有力有效的約束,推動暢通文化傳播上的“最后一公里”,將“以旅彰文”的時代要求落實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切感受。
她說,令人振奮的是,文化旅游部剛剛發布了《文化和旅游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3月1日起施行。在這個管理辦法中,對“組織開展文化和旅游行業標準的立項、審查、報批、編號、發布、備案、出版、公開和復審等工作”和“組織開展文化和旅游標準的宣傳和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等職責有所明確。同時,對于標準實施和監督給也列出了一些建議:“鼓勵縣級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支持下推動本行政區域內的相關標準化試點示范工作。鼓勵文化和旅游企事業單位、各類組織積極參與國家各類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
她相信,新的管理辦法實施,一定能夠推動景區講解標準體系的早日完善和更有效實施。(焦 晴)
[ 責編:廖慧]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