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選將營鄉二道營村的鐵藝燈籠非遺就業工坊展廳內,懸掛著形態各異的鐵藝燈籠。
“這只燈籠是我太爺爺做的,年代太久遠了,都不敢觸碰它了。”鐵藝燈籠非遺傳承人張桂貞指著其中一只燈籠說道。轉過頭,她又指著另外一只燈籠說道,“這只是爺爺做的。”沿著展廳一只只看過去,4大類100多個品種的燈籠講述了張桂貞一家幾代人與鐵藝燈籠的故事。
在承德豐寧,這樣的非遺就業工坊有8處。在帶動農村群眾學藝增收的同時,也積極推進了傳統工藝傳承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
【資料圖】
非遺之花扎根民間 致富之路就在腳下
“手不要握得太緊,放松一點。”在鐵藝燈籠非遺就業工坊里,學員們正在制作鐵藝燈籠。張桂貞走近一位初學者,由于太緊張,對方出現了雙手用力過猛的情況。
這些年,不斷有附近的村民來到非遺工坊跟著張桂貞學習制作鐵藝燈籠,大到70歲的老人,小到20多歲的青年,姐妹、婆媳、母女、鄰居,大家聚在一起同堂學技。“農閑的時候在一起學習傳統技藝,不僅提升了自身文化素養,還能增加收入補貼家用,大家都高興著呢!”張桂貞說。
非遺工坊讓年輕人看到了實惠、看到了希望,紛紛選擇加入其中,傳統技藝也后繼有人。 非遺工坊的建設,有效促進了豐寧滿族剪紙、布糊畫、滿族傳統木作技藝、鐵藝燈籠等產業項目的大力發展,該縣非遺產品銷售額累計達千萬元,非遺工坊產品銷售額達到100萬元以上,實現了工坊就業人員年人均增收1000-3000元的預期目標。
非遺活力迸發生機 傳統文化賡續傳承
畫線、掐絲、洗砂、上色……承德市興隆縣鄭氏砂畫展室內,不多時,一幅精巧艷麗的砂畫便呈現眼前。梅蘭竹菊、京劇臉譜、山水字畫、花鳥唐卡……一幅幅砂畫讓前來參觀的學員們贊嘆不已。
“太好看了,很難學吧?”
“我一點畫畫基礎也沒有,能學會嗎?”
作為清朝末年“鄭氏砂藝”創始人鄭克祥的第五代嫡孫,鄭鐵軍對于這些感嘆早已司空見慣。這門利用天然彩砂純手工制作的傳家手藝已有160多年歷史了,因中工藝精巧、線條舒緩流暢、畫面平滑結實、彩石清晰可見而聞名。雖然守著這樣一門民間工藝,但鄭鐵軍沒有“吃老本”,而是在祖傳技藝的基礎上,重點研發創新,研究出“一根銀絲成砂畫”“立體砂畫”“水晶砂畫”等技術。如今,鄭氏砂藝已經由單一京劇臉譜發展出100多個品種。他的《京劇臉譜》《十二生肖》系列作品被首都博物館收藏,《乾隆皇帝大閱圖》被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收藏,很多作品還遠銷美國、德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通過開展前期培訓和免費提供原材料、定期回收作品,能夠確保貧困人口達到零投資、零成本、高回報的效果。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學會簡單的技藝,在家門口就能掙錢,不用撇家舍業。”說起帶領農民致富增收的故事,鄭鐵軍滿是自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非遺傳承,要在傳人。前來學習的學員們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能勝任的圖案。根據尺寸不同每幅畫可以有15元到45元的收益。
在鄭鐵軍看來,大規模地培訓周邊人,就提升了傳承活力,迸發了非遺的活力。從經濟上來看,非遺工坊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從文化上來看,傳統文化得以更好接續傳承。
據介紹,近幾年豐寧多次舉辦非遺傳承人、非遺管理、經營人才培訓班,不斷壯大傳承隊伍,增強傳承活力,提高非遺工作人員專業水平,并制定激勵機制,培育扶持學得好、留得住、干得強的非遺工坊帶頭人。在各工坊的推薦下,豐寧將剪紙工坊、木作技藝工坊、鐵藝燈籠工坊的23名優秀學員確定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為該縣的非遺保護工作注入新鮮力量,使傳承隊伍不斷壯大。(袁晴 袁雪梅)
[ 責編:廖慧]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