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藏族節日有哪些?藏族的傳統節日與風俗習慣

    2020-11-17 17:16:37 來源:起名網

    13、望果節(秋收時期,歷時一至三天)

    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西藏人民渴望豐收的傳 統節日。“望果”是藏語譯音,“望”藏語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圈,意為“繞地頭轉圈”。雅魯藏布江中游和拉薩河兩岸的農村,非常盛行過“望果” 節,其他地方也有,但節日稱呼有所區別,拉孜、定日一帶,稱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圍是半農半牧區,稱為“幫桑”,即吉祥草地,時間差 不多,都在莊稼黃熟,準備開鐮之前舉行。解放前,藏族是在“鳥王”——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過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現象,關于它的來歷、儀 式、地或性特色多姿多彩。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本教教主請教。教主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 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后,把各種谷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祈求風調雨順、 五谷豐登。

    “望果”節歷時一至三天,于秋收前擇吉日舉行。每年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節日盛裝,有的打著彩旗,有的抬著青稞、麥穗扎成的豐收 塔,豐收塔上系著潔白的“哈達”,舉著標語,有的敲鑼打鼓,唱著歌曲和藏戲,有的抬著毛主席像,繞地頭轉圈,繞圈后,人們攜帶帳篷,青稞酒,一邊說古道 今,一邊狂歡暢飲,有的還舉辦傳統的賽馬、射箭、賽牦牛、騎馬拾哈達和歌舞、藏戲比賽。商業部門也組織物資交流,供應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貨,收購土特產 品。望果節過后,開始了緊張的秋收播種。

    14、俄喜節(農歷臘月初七日)

    為藏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木里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里一帶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 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后,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準備豐盛的食物。節日 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后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 山歌和跳舞。

    藏族的風俗習慣

    藏族,一直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到十九世紀才慢慢的有人注意到這個民族,去了解西藏,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海北。藏族跟我們也有著不一樣的民俗習慣。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淺淡藏族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吧!

    藏族風俗習慣的源頭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 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雍仲本教的傳統。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

    婚喪習俗

    西藏人死后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后,才能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尸體丟進河里喂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托于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尸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臺,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因為這不太好。

    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愛吃風干的牛羊肉。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并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后面加個:"拉"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座,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藏民族傳統服飾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云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藏族傳統服飾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以及富有夸張色彩的金銀珠玉飾品等。厚重保溫、寬大暖和的肥腰以及長袖長裙,自然適應于藏民族居住地特定的環境和氣候。如藏族高原牧民的氆氌長袍胸前留有一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時可存放糌粑、茶葉和飯碗等,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露右臂或雙臂,將袖系于腰間,調節體溫,需要時再穿上;夜晚睡覺,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成了一個暖和的大睡袋,可謂一衣多用。

    藏帽在藏語里稱“霞帽”,各式各樣,種類頗多。西藏東部昌都地區的人喜歡皮帽,藏式皮帽大多用整塊狐貍皮毛制成,給人以粗獷豪放之感;而“金定幅”則是以氆氌和皮毛為料,用金絲緞、銀絲緞和金絲帶作裝飾制成的一種帽子,流行于拉薩、日喀則等地,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

    氆氌袍 藏族傳統裝飾,是一種用名叫氆氌的手紡毛料制成的寬大的長袍。也有用純布料縫織的長袍。形制多為大領或圓領,右開襟,設一扣或無扣,衣邊或領口多鑲彩布或豹皮等。

    牛皮衣 在西藏錯那地區,婦女的裝束非常獨特,無論老幼,背上都有一張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內而皮板朝外,小牛皮頭部只須朝上,牛尾朝下,四肢向兩側伸展。在此地區,婦女是牧業生產的主力軍。她們的裝束反映了原始的圖騰崇拜。另外,背上披著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損衣服,同時還可以隔潮保暖。

    藏鞋大致分為三種,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扎鞋”。一般以氌氆、毛呢、平絨和皮革為主要原料,色彩搭配十分講究,有的還以絲線繡上各種花紋圖案,有的用金絲緞鑲邊、貼花。鞋尖有方有圓,有尖有鉤,形態各異。只是各式藏鞋腰后部都留有10多厘米長的活口,以便穿脫。穿藏鞋要系帶。而鞋帶非常講究,使用細毛絨編織而成,附有各種優美的圖案,兩端還留有彩穗,色彩艷麗,與藏鞋配在一起,可謂賞心悅目。

    邦墊藏族婦女腰間所圍的彩色圍裙。邦墊編織精細,色彩鮮麗,給人影響非常深刻。制作邦墊工序比較復雜:一般先用手工紡線,然后染色、刷毛、織成條狀,最后再縫合成裙。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云,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征大地。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藏族的見面禮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并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于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獻哈達 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磕頭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復進行。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語中“旁”是“污濁”,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氣的一種活動。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親朋好友便要帶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給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門祝賀。客人一到,首先向母親和嬰兒獻哈達,然后給母親敬酒,倒茶,最后端詳嬰孩,夸獎孩子的福運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點糌耙,放在嬰兒的額頭,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婚俗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盡相同,但基本步驟大致相仿。如一對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們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來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話,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請自己的親戚或媒人持哈達及禮品到對方家求婚,如對方同意這門親事則收下哈達和禮品,并當即奉上一條哈達贈來人,還之以禮。隨后,雙方協商訂婚儀式的日期。在訂婚儀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對方家贈送禮品和錢財、制定婚約、設宴慶賀,最后是請活佛打卦求簽,選定結婚吉日。結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贅到女方家。親人牽著馬匹到對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隨身帶上自己的嫁妝趕赴對方家完婚。迎來新人后,安排在特設的墊子上落座,開始向其敬獻哈達和美酒。晚間,新人步入洞房,此時親人們再次向他們敬酒,唱祝福歌,愿他們白頭偕老,吉祥如意。婚后半年內,夫妻雙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幾日。至此,整個婚禮即告結束。

    潑水婚禮 迪慶藏族結婚的時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潑水。傳說這是一種神圣的禮節,表示新婚夫婦互敬互愛、互相體貼,感情如流水一樣長,像海水一樣深。

    特殊的喪葬習俗

    藏族的喪葬習俗比較特別,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這五種,并且等級森嚴,界限分明。采用哪種葬儀,同時也主要取決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 賢能大德圓寂后的一種高貴葬儀。有名望的活佛圓寂后,除大規模地誦經作法以外,要用水銀和“色拉”香料水、樟腦水、藏紅花水等沖洗腸胃,用樟腦水、藏紅花水等擦拭尸體表面,然后用絲綢包扎,穿上袈裟,置于靈塔之中,將遺體保留下來。每天由侍守的喇嘛點上酥油燈晝夜供奉。靈塔種類很多,有金靈塔、銀靈塔、木靈塔、泥靈塔等。靈塔的不同等級,是根據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班禪圓寂后用金靈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銀、木或泥靈塔。www.yw11.com起名網

    火葬 從藏族傳統意義上說,火葬也是一種較為高貴的葬儀方式。其具體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將尸體火化,斂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樓下或山頂、凈地。墓似塔形。也有揀起骨灰帶至高山之巔,順風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質或銀質的小塔內。有的將骨灰置入塔內時,還同時盛入一些經典書籍、佛像、法器、金銀財寶。以供人膜拜的這種塔一般名為靈塔或靈骨塔。

    天葬 藏族較為普遍的一種葬俗,亦稱“鳥葬”。用于一般的農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天葬寄托著一種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區都有天葬場地,即天葬場,有專人(天葬師)從事此業。人死后把尸體卷曲起來,把頭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勢,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門后右側的土臺上,請喇嘛誦超度經。擇吉日由背尸人將尸體背到天葬臺,先點“桑”煙引起來禿鷲,喇嘛誦經完畢,由天葬師處理尸體。然后,群鷲應聲飛至,爭相啄食,以食盡最為吉祥,說明死者沒有罪孽,靈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凈,要將剩余部分揀起焚化,同時念經超度。藏族人認為,天葬臺周圍山上的禿鷲,除吃人尸體外,不傷害任何小動物,是“神鳥”。天葬儀式一般在清晨舉行。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尸體送到天葬臺,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未經允許,最好不要去觀看。

    水葬 經濟條件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時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時,一般用水葬。水葬時,將尸體背到河邊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將尸體裹捆,然后墜上大石棄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對于藏民族而言,是最次的一種葬儀。一般患有麻瘋、天花、炭殖等傳染病的人以及強盜、殺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兩個含義:一是,根絕瘟疫的流行,二是,懲其罪過,打入地獄之意。

    藏族禁忌與注意事項

    見面稱呼時,忌直呼其名,要加敬稱,以示尊敬和親切。如在拉薩,名字后要加“啦”字;在日喀則地區,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覺”。

    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應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天空,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后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喝三次,第四次添滿時需喝干一杯。否則主人會不高興,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瞧不起他。客人進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雙手捧至面前時,才能接過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坐時,要盤腿端坐;接受禮品時,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

    藏族禁食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類和飛禽類肉。出于宗教信仰,一般反對捕殺野生動物。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經輪不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摸其頭。

    藏族介紹

    中文名:藏族

    外文名:the Tibetan nationality

    人 口:680萬(境內)

    人口分布:中國,尼泊爾,印度,不丹等

    語 言:藏語

    文 字:藏文

    信仰宗教:藏傳佛教、雍仲本教

    歷 法:藏歷

    拼 音:Zang Zu

    藏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區[1] 。中國境內有人口約640萬余人(2013年)。另外,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國境內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藏族人民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藝術等方面,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藏”為漢語稱謂,自稱“番”,(藏語音為“博巴”)。藏語對居住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稱謂: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區的人自稱為“堆巴”,后藏地區的人自稱為“藏巴”,前藏地區的人自稱為“衛巴”,居住在西藏東境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稱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稱為“安多哇”。“巴”、“哇”藏語意為“人”。

    藏族他稱亦很多:唐宋時稱“吐蕃”,元代稱“吐蕃”、“西蕃”,明清時期稱“西蕃”、“圖伯特”、“唐古特”、“藏蕃”、“藏人”等

    關鍵詞: 藏族節日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亚洲国产伦理|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亚洲女人初试黑人巨高清| 亚洲五月综合网色九月色|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av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国产一区明星换脸|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 亚洲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