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而言,大城市往往意味著更好的資源、收入和就業機會。
年復一年,很多人因為求職、收入、家庭等種種原因來到大城市,但即便在那里生活多年以后,似乎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歸屬感,“漂泊”成為社交網絡上較為常見的一個詞。
日前,“大城市給了你漂泊感還是歸屬感”登上熱搜。身在大城市的“異鄉人”,有哪些故事?
因為工作,來到大城市
大學就讀于天津,20歲實習時自己做主來北京,從此留了下來,這是11年前白雪的選擇,“我是廣告專業的,那時這個行業在北京收入還算不錯。”
但很快,現實壓力沖淡了她來到心儀城市的新鮮感,漂泊感越來越強烈,尤其是面臨租房問題時:預算有限,只能選擇合租,由于脾氣秉性等原因,與室友磨合的過程頗為痛苦。
頻繁地搬家讓她一度感到焦慮,“工作經常忙到凌晨才回家,租住的小區老年人居多,有人覺得我總見不到人,干的不是啥正經工作,有時見面就問東問西,潛臺詞讓人感覺不太好。”
家里曾勸她回老家,白雪最終拒絕了這個提議,“在大城市,你總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也允許你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家鄉思想相對傳統,總認為你要活成和大家一樣才對。”
“現在我可以把北京的住處當家,但內心深處仍然覺得,這里不是我的故鄉,那里才是我長大的地方,有著最穩定的家庭親緣關系。”她說。
“為什么會缺乏歸屬感?”
在企業工作了幾年,再算上讀大學和研究生的時間,劉芳已經在北京待了16年。
“本科畢業后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不得已繼續考研,就讀學校還是在北京。”讀研究生時,她和老公領了結婚證,“他在天津讀大學,畢業后因為我來了北京。”
婚后,兩個人考察了一番,一致認為大城市發展機會更多,便決定把家順勢安在北京。十幾年的時間過去,夫妻倆收入不斷增加,但始終有一種強烈的漂泊感。
對大城市,劉芳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從生活層面說,各有各的好處,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人多、生活節奏太快,精神上可能沒那么放松;小城市生活成本低,相對輕松。”
她分析過自己缺乏歸屬感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物質層面,由于戶籍原因,孩子上學比較麻煩,可能初中或高中就回原籍讀書,我肯定也會回去。”
“但適應了大城市的一切,回到家鄉需要從頭再來,都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工作。”劉芳決定走一步看一步,“許多人都有鄉愁吧,對我來說,大城市更多給予的是漂泊感。”
“他鄉即故鄉”
不只是劉芳,“更多工作機會”是許多人選擇大城市的原因。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對大城市缺乏歸屬感。羅燕來北京的時間很早,至今已有21年,對她而言,北京就是第二故鄉。
“你問我北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我知道;但如果問我老家的一些地方,我反而說不清楚。”在21年時間里,喜歡熱鬧的羅燕走過北京的許多街道、胡同,對這個城市十分熟悉。
比起老家的安靜,她更適應大城市的節奏,“在這里,文化資源多,精神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工作機會相對均等,生活起來更舒服,朋友和同事都在周圍。”
以上種種“舒適感”是讓羅燕產生歸屬感的原因,“在大城市,我可以感受到更新鮮的事物,眼界也會隨之拓展,簡單說,我不想在家過那種一眼就能看到老的生活。”
歸屬感來自哪里?
北京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6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745.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4.6%。
人有獲得愛和歸屬感的需求。以故鄉的人際關系而言,聯系相對緊密,但對于大城市漂泊的人來說,一個人吃飯、看電影,一個人面對問題,也容易造成歸屬感的缺失。
因此,有說法認為,歸屬感的獲得其實需要個人積極投入,與周圍人互動,比如鄰里、社區等等。這種觀點,似乎也不無道理。
有網友說,在北京上海等都呆過,但在大城市,住的地方只是一個歇腳處,沒有家的感覺;也有網友說,離家10年左右,過得很充實,無論走到哪個城市都有滿滿的歸屬感。
來北京多年,當劉芳逐漸習慣大城市的生活氛圍,疏離感在慢慢變淡,“家在哪里,歸屬感就在哪里。選擇來到大城市總有原因,與其抱怨漂泊,不如有計劃地規劃人生,試著融入。”
或許,正如在大城市奮斗十多年的茂茂所說,歸屬感來自于被認可、被尊重、被關愛,無須用城市去界定,只要在這個城市,你有用武之地,感覺到了來自家人、朋友的感情以及幫助,就能夠得到歸屬感。(白雪、劉芳、羅燕、茂茂為化名)(記者 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