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回避型人格”是什么意思?我們為何對負面評價如此敏感?

    2021-03-03 17:38: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強烈的自卑感、孤獨又怯懦、在人際交往中選擇逃避、不敢直面問題……

    日前,“回避型人格的具體表現”登上熱搜。很多網友紛紛表示“太真實了,感覺說的就是我”。

    不少人還曬出自己的“癥狀”,比如:“內心過度自卑,對喜歡的東西不敢追求,覺得自己不配”;“不敢坦露真實的情緒,真實的自己,在跟人交往時,時常感到壓抑委屈”……

    “我以為我只是內向而已”

    豆瓣上有一個“回避型人格障礙”小組,目前擁有九萬多成員,有人發帖訴說自己面臨的問題:容易記住批評的聲音,難以釋懷;容易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質疑、否定自己等等。

    “我以為我只是內向而已。”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提到自己不善于社交,不跟同事聊天,看到上司就繞道走,工作不順利與家人產生矛盾,更被父母指責“不好好工作沒出息”。

    在這條帖子下面,很多人都發出了“世另我(世界上另一個我)”、“一模一樣”的感慨。

    “生活中接‘回避型人格’的情況有不少。譬如那些經常被和周圍孩子比較,而且確實學成績一般的孩子。”北京交通大學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心教師孫大強解釋說。

    “人們都怕被傷害,但可能現實中主要的比較指標他們做得都不夠好,所以逐漸學會‘回避’,避免那些可能的傷害的環境,在自己的世界中成為主宰。”

    影視劇中,具有“回避型人格”痕跡的角色也不算罕見。孫大強舉了一個例子,熱門劇《三十而已》中的“陳養魚”,面對強勢霸道的領導,心志難抒,倍感壓抑,回避工作生活主戰場,逃離到自己感到安全的幻境中。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具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與世界對話和共處的動機。有所回避,原因之一是感受到了風險和不安全。”他說。

    為什么會選擇“回避”?

    “回避型人格”是如何產生的?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心理學教授宋廣文說,“回避型人格障礙”強調的是一種全面的社交抑制,即在社會生活中可能表現為一種“能力不足”,對陌生環境感到難以應付等。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往往意味著與整體心理發育、腦發育有關,也就是說與遺傳、天有關,也與文化氛圍等后天成長環境有關。

    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同樣重要。宋廣文分析,例如,有些父母對自己要求比較高,可能在培養孩子時會有同樣高標準的要求,一旦孩子達不到,便很容易招致負面評價。

    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經常通過外界評價找到對自身的判斷標準,假如做一件事情受到肯定,往往會堅持做下去。但問題就在于,并不是每一條評價都準確。

    “學成績、長相……每個人總會有表現不如人的地方,父母期待值較高的話,也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他說,負的情緒障礙可能是因為自卑產生,也可能是因為得到負面評價產生。

    需要注意的是,人們在成年之后對社會活動、交往的需求各有不同,一些偶爾出現、針對特定場合、場景的回避傾向幾乎普遍存在,也是正常的。

    宋廣文覺得,網絡時代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宅家”等情況并不鮮見,如果一個人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不愿參與太多的社交活動而又未影響生活質量,其實都是可以的。

    “也沒必要‘貼標簽’,反而會招致不快樂。人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但最好以健康為標準,并盡量不傷害他人。”他說。

    這些行為屬于“回避行為”嗎?

    但是,有些電話不想接,有些活動也不想出席……類似的一些“回避行為”或者心理,實際上不一定就是網上所說的“回避型人格”,更不是“回避型人格障礙”。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彭凱介紹,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對回避型人格障礙有明確的定義。

    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礙”的人,往往對負評價極其敏感,只注意自己的缺點,經常貶低自我,甚至選擇獨立生活來降低和其他人產生聯系的機會。

    “從心理學角度講,作為人格障礙至少要有三個很重要的標準:第一,長期的傾向;第二,僵化的傾向,即回避行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變化;第三,負面影響,比如干擾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沒有社交、愛情、進步等等。” 他說。

    綜合分析,彭凱認為,許多人列舉出的自身“回避行為”談不上“回避型人格”,更不是什么“障礙”,而只是針對特定場景選擇的一種自我保護。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圖片來源:微博評論截圖

    “比如,‘不愿意被評價’是人的自然本領。舉個簡單例子,想‘PUA’別人的人,會經常給出負面評價,我們當然要回避這種人。”彭凱解釋。

    如何擺脫“回避型人格”?

    在宋廣文看來,有關“回避型人格”的話題被刷上熱搜,說明不少人關注到或者想擺脫此類不甚理想的人際交往生活狀態。對父母而言,應該從小引導孩子學會如何恰當表達情感,形成比較正確的自我認知。

    “如果覺得自己的‘回避傾向’很嚴重,就要及早尋求心理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看,針對‘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自卑等問題,也有對應的解決方案。”彭凱提出,第一,面對自卑感,可以通過對自身天賦和獨特魅力的發掘,去戰勝它。

    “第二,克服懦弱膽怯的心理,有一些技巧可以利用,比如主動打招呼、第一個發言等等。”彭凱認為,勇氣是可以被塑造、培養出來的。

    愛是人類具有的一種積極心理,對消弭內心的孤獨感有重要作用。他說,培養美好的人際關系、積極的社交網絡,并能從中獲得支持和愉悅感,也是戰勝“回避”行為的重要方法。

    不要過多在意別人的負面評價,有價值的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種。彭凱認為,社會需要具有各種天賦的人才,我們要相信,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具有足夠吸引人的獨特魅力,當我們獲得足夠的愛和支持,“回避”這種行為,自然會消散大半。(記者 上官云)

    關鍵詞: 回避型人格 負面評價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亚洲中久无码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四虎必出精品亚洲高清|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亚洲男人天堂2018av|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 vvvv99日韩精品亚洲|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激情97综合亚洲色婷婷五|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中文亚洲AV片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综合熟女久久久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