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專家、測量員的鑒定和審核,安徽涇縣三星紙業有限公司利用傳統工藝制作的宣紙品質優良,達到了專業以及商業標準。它的測量尺寸為長13.61米,寬4.05米。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功!”4月26日,來自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認證官楊紹鵬在安徽涇縣“超級宣紙”制作現場宣布。
據介紹,安徽涇縣是中國著名的宣紙之鄉,“宣紙制作技藝”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宣紙作為傳統手工珍品,有近一百多道制作工序,且具有尺寸越大、抄制難度越大、藝術價值越高等特點。
“我們此次制作四丈宣紙,撈紙工有56人、曬紙工20人、裁紙工6人,再加上制漿、打料加起來有100多人。”涇縣三星紙業總經理張必良說,“目前,傳統的宣紙制作工藝技術很成熟,但四丈宣紙還是第一次制作,撈紙的簾架子、抄制的二浪水,還有曬紙都給我們帶來了巨大挑戰。”
宣紙生產車間內,五十余名撈紙師傅圍繞在巨大的紙槽邊上。在掌簾師傅的指揮下,師傅們將巨型的紙簾放入紙槽中進行撈制,來回起落兩次,動作整齊劃一,隨后,師傅們將紙簾吊起,送到一邊揭下。
據張必良介紹,古法手工制紙過程中,難度最大且最為關鍵的就是撈紙,這個環節直接決定了紙張的厚度和平整度,需要撈紙師傅們小心翼翼地密切配合。
“第一次制作四丈宣紙的時候,四五天才能有一次成品,第二次嘗試的時候,四天連一張成品的都沒有。”張必良說,“后來,經過不斷總結經驗,師傅們互相配合得也越來越默契,成品率也慢慢提高了。這些成果跟師傅們上下齊心是密不可分的。”
提簾、放簾、掀簾……當紙慢慢脫離竹簾,被安放在紙帖上,大家才松一口氣,抬著竹簾返回紙槽,開始下一張紙的撈制。待紙張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工人將紙帖抬到烘干區。
土生土長的涇縣丁家橋制紙師傅吳炳炎從業37年,他在成品車間里主要負責烘干環節。柔軟的宣紙猶如布料一般從架子上被揭下來,吳炳炎和同事熟練地用毛刷把宣紙貼附在烘干墻上。
“烘紙區高溫墻兩側各有6人,分上中下三個部位,用紙刷把紙刷到高溫墻上,當紙張漸漸變硬,我們再把紙卷起來。”吳炳炎介紹說,“到這個時候還不能算是成品紙,必須要經過檢驗車間檢驗,合格后再裁剪,這樣一張四丈宣紙才算完成。”
據了解,目前涇縣丁家橋鎮共有宣紙書畫紙生產加工銷售經營戶和企業共1000余家,生產宣紙、宣紙深加工產品和手工書畫用紙等1000多個產品。產品遠銷包括歐洲、東南亞在內的世界各地,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劉鴻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