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博物館“重塑” 江蘇利用自身資源輸出本土文化

    2021-05-19 14:28:37 來源:江蘇商報

    年來,越來越多的游客將博物館作為出游“必打卡地”之一,江蘇各市的博物館為了更契合當下游客的口味不斷推陳出新,成為連接廣闊天地的社會教育課堂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回顧歷年主題,從“致力于等”到“作為文化中樞”,從“超級連接”到“難以言說的歷史”,博物館的定位逐漸超越收藏、研究、展示人類文化遺產的范疇,越來越成為引領思想和推動進步的力量。

    戴上VR眼鏡看展覽、用3D打印機來繪畫、用增強現實AR上課……如今,“95后”“00后”,甚至“10后”的新生代群體正享受科技飛速發展帶來的紅利,他們在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中也有了個化的追求和表達,不再喜歡被動地走馬觀花、傾聽說教。

    在此背景下,江蘇各地的博物館也在悄然發生深刻變化,他們利用自身獨特資源,積極輸出本土文化,選擇了一條“博物館+教育”的路,開發了一批獨具地域特色的館校合作項目和研學游項目。

    ◆高科技加持

    文化變得更“鮮活”

    幾年來,各大博物館與時俱進,摒棄沉悶的陳列,利用高科技加持,紛紛上新了更加多元、生動的展現形式,帶來全新的奇妙體驗。

    例如,由常州三杰紀念館推出的《又見少年阿霜》瞿秋白紀念館沉浸式演出,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帶領人們了解并走紅色人物瞿秋白的內心世界,仿佛經歷一場“時間旅行”。揚州市博物館推出的《傳承·煥新》館校合作項目則是在教學材料上有所創新,教孩子們用熱縮片制作精美發簪,簡單易學。南通博物苑專門針對視障兒童開發的系列教育活動《博物館中的白色手杖》,通過聽、嗅、觸、嘗四種感官體驗,讓孩子們得以用其他的感官感知傳統文化。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云端”課堂成為熱門手段,不少博物館也紛紛將展覽、演出搬到線上,加強網民互動。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在疫情期間推出了《“南京非遺”云課堂公益網絡課》,在網上開設20多項非遺課程,以及“永不落幕云展覽”,實現海內外同步直播,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傳播到五湖四海。

    借由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南京博物院打造“博物館奇妙夜”已經走過五個年頭。通過現代舞演繹、社教活動、沉浸式體驗等,讓歷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活起來”,以一種更加鮮活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除此之外,南京博物院亦在線上發起了“在家云游博物館”服務項目,讓觀眾享受文化盛宴。去年6月,南京博物院考古隊在溧陽楊家山土墩墓群考古現場進行的直播,在滿足觀眾對考古好奇心的同時,也強化了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影響力。

    ◆本土化輸出

    打好地域特色牌

    以無錫博物院推出的《“行走”系列研學旅行之“倪迂之境”》為例,該項目以讀懂無錫畫壇巨擘倪瓚為主題,帶領青少年對其經典作品《苔痕樹影圖》 和他的藝術追求作深入的探究,無錫博物院開放部教育員李靜遠介紹:“我們把孩子們帶到黿頭渚,讓他們站在跟倪瓚當年同樣的位置,與倪瓚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從而感受他一河兩岸式的經典構圖從何而來。”此外,還有依托千年運河文化,碑刻技藝、版畫等特色民俗非遺開發的項目,如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大運河與美好生活》館校合作項目,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講座分享基礎上,還創新開設了“田野考察”;運河城市鎮江博物館則是推出《運河風物“鎮”知道——尋訪鎮江大運河文化帶》 研學游項目,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深入了解運河文化。而昆山博物館版畫藝術館、蘇州碑刻博物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等單位則是推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遺體驗類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不少博物館利用當地紅色資源,開發了一批紅色教育主題項目。宿遷市宿城區博物館是把起源于本土的傳統戲曲劇種——柳琴戲與紅色主題相結合,推出《血奶》中篇柳琴戲,將抗戰歷史劇送進校園,為學生們普及傳統戲曲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

    ◆點單式服務

    當好“第二課堂”

    一座博物館,一個大課堂。相對于學校較為單一的灌輸式教育,博物館的教育環境更具有立體感,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點,對學生所學知識及時補充、拓展與延伸。可以說,博物館是學校的重要資源之一。

    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把博物館列入了綜合實踐活動;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提出要著力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和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年來,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蘇省文物局積極推進館校合作,利用全省博物館中館藏資源,發揮博物館的教育潛能,讓博物館真正成為校園之外的“第二課堂”。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博物館推出了點單式服務,為學校提供“服務菜單”。例如無錫博物院打造的《“行走”系列研學旅行》項目,則是包含了一系列課程清單供學校選擇。除了“倪迂之境”,還有“運河尋蹤”“泥塑雅韻”“江南古橋”“文人雅事”,同時還有“吳地文明”系列AR課程、“匠心傳承”非遺系列課程等等。

    無獨有偶,宜興市博物館帶來的《讓歷史與孩子同行——宜博青少年第二課堂》 也提供了“點單”服務,讓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得以廣泛延伸,廣大青少年走出課堂,走向大千世界,實現了“學中游,游中學”;博物館等、包容、多元的意識形態也將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科技和關懷讓博物館的門檻消失了

    科技的發展,使博物館上“云”,更是為每個人提供了足不出戶觸摸歷史的可能。

    蘇州博物館開通了B站官方賬號,不僅每周直播,還開通“蘇博音樂會”“蘇博云書齋”“蘇博云課堂”“蘇博云物語”等不同專欄定期上傳科普視頻,玩法更對年輕人的口味。

    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讓文化與觀眾更加緊密,與此同時,博物館也沒有忘記自己在公共領域肩負的責任,用人文關懷幫助更多特殊人群順利走進博物館。

    從2017年開始,蘇州戲曲博物館就推出了“特殊人群昆曲體驗計劃”,根據特殊人群的生理、心理特點,讓他們在觸摸展品、敲擊編鐘、聆聽昆曲、試穿戲服中感受傳統藝術魅力。在南京博物院專門為視障人士設計的博愛館中,1∶1原材料復制的文物、可以操作體驗的展品、首部用于視障和行走障礙觀眾的全自動導覽車……人化的設計和展陳,幫助視障人士更加方便自主地參觀展覽。(記者王婧整合報道)

    關鍵詞: 博物館 重塑 江蘇 自身資源 本土文化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app|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成A人片| 91亚洲自偷在线观看国产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亚洲综合网曝门系列| 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第一AV网站|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影视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熟妇av一区|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