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邯鄲市大名縣北上,河北段大運河進入館陶縣境內。
悠悠運河流淌千年,演變至今,貫穿館陶縣的有兩條河流——衛運河和永濟河。從縣域地圖上看,館陶縣呈南北狹長走勢,兩條河流宛如兩條絲帶,把沿岸的糧畫小鎮、彭艾小鎮、教育小鎮、黃瓜小鎮、軸承小鎮、雜糧小鎮、晚秋黃梨小鎮和鵲橋小鎮等特色小鎮串連起來。
綠樹成蔭,糧香滿溢。5月18日,在大運河文化孕育的糧畫小鎮,相隔不遠的幾處民居里,來自山東、內蒙古、湖北等地的糧畫大師正在潛心創作,村民在自家糧畫工作室,忙著趕制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糧畫作品。
在村民師獻巧的工作室里,整齊地擺放著百余幅糧畫作品,其中一幅雪景糧畫引起了記者注意。
“這幅糧畫是我們小鎮的一角,叫‘壽西湖’。”師獻巧說,這是去年12月份的一場雪后,她帶著孩子在小鎮游玩時看到的美景,隨即拍了一張照片,回家后開始創作,20天左右完工。
在師獻巧的印象里,自從2014年開始建設糧畫小鎮,村子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村里都是土路、舊房子,沒有路燈,到處破破舊舊。再看看現在,村里的每個角落都‘精致’了起來,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房子。”師獻巧說。
除了創立工作室,還有很多村民經過培訓上崗,成了糧畫手藝人。
“在家門口干活,每天純收入就有80多塊錢。”“90后”陳美是糧畫小鎮壽東村村民,經過培訓上崗,如今,僅憑制作糧畫的手藝,她每月收入能達到近3000元。
糧畫產業的發展,不僅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也吸引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如今,僅依靠制作、售賣糧畫,村民每年收入能達數萬元,糧畫小鎮更是發展衍生出了數家糧畫公司以及十幾家手工畫體驗坊。
小鎮美了,游客多了,產業興了,村民富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糧畫,成為帶動小鎮產業振興、經濟發展的“代表作”。
糧畫小鎮是館陶縣美麗鄉村試點的特色小鎮之一。從2014年開始,館陶縣探索出了一條以美麗鄉村為載體,以“一鎮多社區”為架構,以產興鎮,產業、文化、生態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鎮之路。目前,糧畫小鎮形成了壽東村、壽南村、壽北村、法寺村“一鎮四社區”的新架構,規劃面積3.7平方公里。
館陶縣發展改革局副局長、糧畫小鎮黨委副書記徐海敏介紹,所謂“一鎮多社區”,即:依托特色小鎮,按照“共用一個名字、共享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共同依托同一主導產業基礎”,合理規劃小鎮布局,構建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全縣域美麗鄉村。
徐海敏表示,目前,該縣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壯大鄉村產業經濟,挖掘鄉村文化魅力,創新鄉村管理方式,以糧畫小鎮為龍頭,建設了一批“小而特”“富而美”“新而活”的特色小鎮集群,未來將借助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契機,以特色小鎮為支點,通過輻射帶動,實現縣域鄉村振興。(記者 信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