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記者從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獲悉,鄭州大學考古團隊近日在國際考古刊物《古物》上發布了一項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經過精確的碳14測年,確認河南滎陽官莊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世界現存年代最早的鑄幣作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但何時開始鑄造制式化金屬貨幣一直未有確切的說法。
考古團隊的趙昊副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呂底亞和印度可能是金屬貨幣這一革命性金融工具的發源地。目前考古學界所廣泛認可的世界最早的金屬貨幣,是發現于土耳其以弗所古城呂底亞王國的琥珀金幣。這一考古發現大體確認了琥珀金幣出現于公元前630年至公元前600年之間。不過,以弗所古城目前尚未找到任何貨幣制造作坊遺址。在地中海地區目前經考古工作確認的最早鑄幣作坊均不早于公元前400年。
官莊遺址位于河南省滎陽市高村鄉官莊村。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聯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在遺址內進行了系統勘探和發掘,發現了大面積的手工業作坊區,作坊內的手工業活動涉及鑄銅、制陶、制骨等多種類型。其中,鑄銅作坊的面積最大。2019年,官莊遺址兩周及漢代手工業作坊遺存入圍201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鄭州大學考古團隊在官莊鑄銅作坊的田野發掘過程中,辨識出了4類與布幣鑄造相關的遺存,包括空首布成品、尚未使用的芯范、已使用的芯范以及外范。其中最能直接表明官莊鑄銅作坊生產制式化金屬貨幣的遺存是空首布的芯范。共在9個堆積單位中發現了54枚芯范,可分為尚未使用和使用后廢棄的兩種。根據對空首布成品的CT影像觀察,這些芯范與遺址中所出土的2枚空首布成品銎內所嵌留的芯范完全一致,由此確定這些成品布幣就是在官莊遺址生產的。
在此次研究中,鄭州大學考古團隊選擇遺址中浮選的小米作為測年樣品,并通過選取連續堆積單位樣品提高測年精度。樣品經由美國貝塔年代學實驗室測定,確認官莊的鑄銅生產活動大致開始于公元前814年至公元前750年之間。在此后的約150年內,該作坊主要集中生產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等產品。官莊作坊的鑄幣生產活動發生在公元前640年至公元前550年之間,作坊在繼續進行青銅禮器、兵器等產品生產的同時,開始出現了制式化金屬貨幣的鑄造活動。這一數據首次提供了有關中國早期鑄幣遺址的絕對年代信息,也使官莊遺址成為經碳14檢測確認的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鑄幣作坊遺址。(陳茁 張體義 溫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