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龍鈕金印、珍貴罕見的絲縷玉衣、見證廣州建城史的“蕃禺”銅鼎、頗具嶺南特色的炊食器具……日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通過廣州近年考古發掘的代表性文物,系統展現了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歷史文化面貌。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公元前203年,秦將趙佗趁天下大亂之際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漢武帝時期,滅南越國,嶺南地區再次成為中央王朝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經過秦漢帝國400多年的積極經營與大力開發,嶺南社會、經濟取得巨大發展,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十分繁榮,留下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存。
此次展覽分為“南域明珠”“四宇同光”“美食美器”“絲路序章”4個單元,展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宮博物館等單位收藏的珍貴文物330余件(組)。展覽現場,一枚“文帝行璽”龍鈕金印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透過放大鏡,可以清晰看到雕刻精美的龍形印鈕和篆書印文。這枚金印1983年出土于象崗南越王墓,是中國目前考古發掘所見最大的西漢金印,也是兩漢時期唯一的龍鈕帝璽,印證了史籍中第二代南越王僭號為“南越文帝”的記載。金印放置于墓主人胸腹部位,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證。
造型獨特的陶鸮形五聯罐、爐壁上飾有乳豬的方形銅烤爐、胡人形象的陶俑座燈、海外舶來的香料和玻璃飾品……這些極富生活氣息的文物,勾勒出漢代廣州地區的生活百態,也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經貿交往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