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長津湖》劇組捐出部分票房收入”“《長津湖》主演吳京及劇組應將全部票房收入捐給志愿者老兵”……伴隨著抗美援朝巨制《長津湖》的票房大賣,類似的捐款倡議在網上熱傳。倡議者們認為,很多觀眾是沖著70多年前的志愿軍戰士才心甘情愿為票房作貢獻,所以“《長津湖》劇組及制作單位,應該將扣除制片成本后的全部票房收入捐給志愿軍老兵,尤其是現在尚健在的九兵團戰士和烈士遺屬。”
截至今日,電影《長津湖》票房已突破41億元。因愛國題材取得如此高票房,網上的捐款倡議從情感上說無可厚非——既然當年勇士們為了后代不再經歷硝煙而戰,今天志愿者老兵們理應得到更多關懷。然而,這樣的捐款呼吁對片方和主演而言卻未必公平。
首先,在演藝界,挖掘好的題材是劇本創作和電影拍攝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影視劇的成功,都與題材選擇有很大關系。所以,捕捉和挖掘出能夠激發共鳴的現實題材,本就是劇組創作能力的體現。得益于電影的呈現,觀眾被激發出愛國熱情,志愿者老兵獲得社會關注,電影片方收獲商業成功……這樣的多贏局面充分體現出題材的價值,也沒有理由獨獨與商業成功不兼容。
其次,這部電影收獲巨大的商業成功,雖然有愛國題材的加持,但除此之外,電影本身在制作規模、拍攝時間跨度、動用的演職人員數量等方面也都創下了中國影史之最。5年多的劇本打磨,2年多的細致籌備,超過7萬人次的群眾演員參演……這些巨大的投入,遵循的是市場的規則,如果它最終不被市場認可,片方也需要自擔損失。所以,電影《長津湖》收獲到的大流量,其實是市場對于題材挖掘能力和影片制作能力的綜合犒賞,不該被簡單地認為只是吃了題材的紅利。
網上發起和傳播捐款倡議的人,未必個個都想逼捐,也不一定都認為主旋律不配擁有票房。有些人可能純粹是看到《長津湖》獲得的不俗收益,與題材中的歷史人物的境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應該看到的是,近些年影視資本對于流量的追逐愈演愈烈,市場上并不乏一些迎合市場口味的生活類影片。站在制作的角度,一部激發出愛國情懷的電影,與單純追求流量的影片,都難以準確預知市場反饋。而電影《長津湖》的大賣,為主旋律影視劇創作樹立了一個好的樣本——當這樣的電影收獲大流量和高票房,將鼓勵資本將巨制對準歷史挖掘正能量題材,提升電影市場“拍愛國題材電影也能收獲商業成功”的信心。
需要指出的是,電影市場上這樣的作品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從長遠來看,只有當類似愛國題材的電影能在市場上掙到錢,多掙錢,只有公眾接受主旋律電影能夠收獲巨大的商業成功,才能為主旋律電影營造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所以,一些觀眾要求主演或是片方捐出影片所得的倡導,初心未必壞,卻不合市場邏輯,也很可能壓抑影視界用心拍攝、打磨主旋律精品電影的主觀意愿。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正是因為電影《長津湖》對志愿者老兵諸多人物的豐滿呈現,才激發出社會各界對老兵和烈屬的尊崇和善待之心。但文藝作品不可能承擔起過多的功能。涉及老兵的具體生活改善,各地、各部門依法依規都有很多工作可做,社會各界也應有各種方式予以關注、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