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是愛書人的一處樂園。曾幾何時,隨便走進一家書店,隨手翻閱自己所心儀的書籍,靜靜消受一段悠閑的閱讀時光,是每位愛書人再平常不過的一種享受。在隨意的翻閱中,愛書人收獲的不只是精神上的愉悅與充實,更兼因書店熱情慷慨而萌生的好感與依戀。
然而,如今在一些書店,這份美好的情愫似乎正在漸漸打折。不難發現,書店擺放的書籍大多都被一層薄薄的塑封膜包裹著,縱然愛書人意欲與之親近,想做進一步的了解,無奈,隔著這層薄薄的塑封膜,卻也是咫尺天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矣!
待售書籍不拆封擺放,書店這么做的確有其苦衷。畢竟,書店經營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如果拆封擺放任人翻閱,勢必影響書籍品相,難以再按照預定的價格順利售出。盡管有些書店本著為讀者考慮的原則,并不限制讀者在店內拆封閱讀,可由此導致的書架上大量被反復翻閱,早已不成樣子的書籍,確實令書店經營者蒙受損失,進退兩難。
事實上,兩全之策并非沒有。那天在某地書店,筆者注意到,店內一摞摞碼放得整整齊齊的新書上面,其經營者為每本待售新書都擺放上了一本樣品書。這些樣品書無一例外地套著統一的塑料封皮,在封皮上細心地用標簽紙標示著“樣品書”字樣。這樣,既兼顧到了讀者進店翻閱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避免因讀者高頻度翻閱給書籍造成的損傷,可謂一舉兩得。
書店專門擺放樣品書,給每本樣品書包上封皮,它可使讀者感受到來自書店的良苦用心,提示讀者愛護店內書籍,又彰顯書店的人文情懷,增強讀者對于所中意書店的黏性。
書店是否為讀者精心準備樣品書,這雖不過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然而應當看到,小事當中折射出書店經營者的眼光與智慧。對于書店而言,經營者能否從讀者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多替讀者考慮,將讀者的種種閱讀服務需求一一落到實處。某種程度上而言,決定著書店在市場競爭形勢下能否贏得比較優勢,獲得更為持續、穩固的發展前景。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得好:“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時機去挖掘、開拓的人。”在實體書店的經營過程中,經營者們與其感嘆經營不易,不如多做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沒準就能抓住時機、扭轉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