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下稱《通知》)。各大游戲廠商隨即推出“強制下線功能”等落實措施。家長更是拍手稱好,以為孩子再也不會受“網癮”困擾了。但情況并沒有家長原先想象的那般樂觀,第三方游戲APP的問題又冒了出來——這些APP繞開監管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務。
第三方游戲APP從游戲延伸出來,為用戶提供與游戲相關的服務,如代練、陪玩、賬號出租、賬號交易等。此前這類APP大都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但《通知》發布以后,未成年人群體對其產生了巨大的需求。這種APP提供的租號、賬號交易等服務往往不會對用戶的年齡進行限制,幫助未成年人繞開“防沉迷系統”。有些平臺甚至還拿“無防沉迷限制”為其出租、買賣游戲賬號進行推廣。這些“無防沉迷限制”賬號售價很低,未成年人可以通過父母的微信、支付寶等交易軟件輕松購買。
防止未成年人陷入“網癮危機”,是所有APP應當承擔的責任。第三方游戲APP提供租號、賬號交易等服務時,應對用戶注冊進行實名認證與臉部識別,禁止未成年人進入。游戲廠商可以采用“封停賬號”等方式來打擊第三方游戲APP。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強對第三方游戲APP的監管。9月8日,上海網信辦會同市公安局網安總隊聯合約談比心APP運營企業負責人,責令企業就相關問題深入整改,全面停止陪玩功能和服務,集中清理違法違規信息和賬號,舉一反三攔截處置低俗、軟色情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這次約談的效果立竿見影。可見,治理APP必須有相關部門的介入才能取得實效。
想要徹底消除未成年人的“網癮危機”,還須對許多直播、賬號銷售和單機游戲進行監管。《通知》規定了未成年人只能在周五與周末的20時至21時打游戲,但沒有對未成年人觀看游戲直播、視頻作出限制,存在較大的隱患。部分主播為了營造“節目效果”,與第三方游戲APP上的陪玩一同游戲,引誘未成年人參與。一些網絡商城,甚至打著“無防沉迷限制”的廣告來銷售游戲賬號。單機游戲則往往只在用戶下載、購買該游戲時才進行年齡的認定,在后續的游玩過程中則不會對用戶的年齡進行審核。
《通知》的頒布與落實是國家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的重大舉措,而不能成為第三方游戲APP等外圍機構的“商機”。應明確APP開發運營者、分發平臺、第三方服務提供者等在APP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應當履行的主體責任,建立APP開發運營者信用積分、風險APP名單、平臺信息共享及簽名驗證等管理機制,努力將第三方游戲APP從“灰色產業”改造成“綠色產業”,共同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