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是中國扶貧開發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舉措。中國已高質量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今后將如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此過程中,文化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目前,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尚未擺脫貧困,在繼續發展的道路上,文化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助力減貧?“文化與減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太湖論壇本屆年會的重要議題。
來自政府部門、企業界、學術界、社會組織的與會者,結合自身實踐經歷,從“互聯網時代全球減貧的傳媒創新”“從文化減貧到文化振興”“數字賦能引進來,鄉村文旅走出去”“科技減貧,因AI而能”等議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討論,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扶貧先扶智,教育當為先
10月13日上午,四川文旅宣傳推廣大使丁真用剛學會的普通話進行了一段簡短的發言,引起滿堂喝彩。從網紅視頻的主人公,到文化論壇發言的嘉賓,對丁真這個藏族小伙兒來說不啻為人生的一次跨越。
語言是一種文化的現象,也是文化的載體。然而在偏遠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依然有一定比例的群眾不識通用語言文字,不會說普通話。語言溝通障礙極大限制了他們學習技術、外出打工、開拓市場的能力。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蘭表示:“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普通話推廣是減貧工作重要的抓手。”5年前,作為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技術支持方,科大訊飛與教育部、國家語委、國務院扶貧辦合作,推出了“語言扶貧App”,具備識字課程、普通話1000句、自主學習等功能。
“在一個傈僳族的老鄉家里,他們用不太流暢的普通話和我們交流。他們剛剛從大山上搬下來,我們告訴他們有一款App,上面有常用的1000個漢字詞句,都可以進行聽說訓練,哪怕不識字,也有圖片可以配合。”杜蘭介紹,比如說“米”“醋”“酒”,上面都配有圖片,點一下旁邊的“喇叭”符號,就有示范讀音可以跟學,學完以后系統還會進行星級評定。
有的老鄉起初發音只獲得“兩星”,經過幾次訓練就達到“四星”了,因此特別高興。杜蘭說,這些課程實用、操作簡單,累計幫助了超過102萬人次學習普通話,也收到了許多真實“點贊”。
實施教育扶貧,離不開社會合力的推動。據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陳志剛介紹,“教育扶貧項目是我們投入最多的項目之一,實施了‘新長城特困大學生自強項目’‘新長城高中生自強班項目’‘加油未來——鄉村教育整體提升項目和愛心包裹項目’,改善貧困地區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幫助貧困家庭高中生和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他指出,在實施扶貧項目時,特意要求工作人員走村串戶,大力宣講贍養父母、關愛幼小、尊師重教、團結友愛、知恩圖報、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引導貧困群眾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將教育扶貧與鄉村文明建設結合起來。
匯聚文化力量,助推鄉村振興
“感謝時代賦予我的機會,讓我來到了這里,我將不斷努力,希望有機會為文化與減貧的偉大事業,持久地做一點點自己的工作。”這是丁真在論壇上發言的開場白。
2020年11月11日,他的視頻一夜沖上熱搜迅速走紅網絡。“互聯網就像一團火,點亮了理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洛絨曲吉在論壇上激動地說,“縣委、縣政府立即抓住這個機遇,由理塘縣文旅體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丁真簽訂協議,讓丁真成為國企的一名員工。我們要保護和培養好他,鼓勵引導他提升個人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洛絨曲吉說。隨后,當地快速推出了以丁真為主角的各種文化旅游宣傳片,《丁真的世界》《丁真的新年》《家在四川》等作品也相繼在網上走紅。
據洛絨曲吉介紹,丁真“爆紅”之后,甘孜跟團游產品預訂報名人數增長了166%,百度搜索理塘資訊指數日均值同比增幅678%……大量網友來到千戶藏寨、然日卡村等地“打卡”,有力推動了理塘旅游業的發展。丁真個人發展及網絡熱度持續上升,全網有效粉絲量達到千萬級。
“‘丁真現象’已轉化為‘丁真效應’,不僅提高了理塘縣、甘孜州乃至四川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實實在在為當地文化旅游事業貢獻了一大波流量及游客人數,對當地群眾增收有著巨大貢獻。”在洛絨曲吉看來,丁真不僅代表了美好的少年,同樣代表了廣大高原地區的深厚文化、優美壯闊的自然環境,也代表著當前涉藏地區廣大農牧民群眾安居樂業、生活美滿的現狀,這是丁真被廣為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毋庸置疑,“丁真現象”的背后,大眾傳媒所起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對此,人民文旅董事長趙亞輝表示,在全球減貧事業中,傳媒的作用不可或缺。“傳媒將減貧事件納入社會議程,帶動社會關鍵資源投入分配,為貧困地區提供信息援助,縮小貧富人群的信息鴻溝。中國的互聯網新傳媒,正成為減貧事業的發現者、解讀者、鏈接者、賦能者、踐行者。”
對此,趙亞輝提出倡議:“全球傳媒有責任和義務進一步提高減貧話題報道量,凝聚更大的共識;有必要搭建全球傳媒的減貧交流互鑒平臺,推動全球減貧報道案例數據庫的建立;充分發揮傳媒向善的杠桿效應,尋求政府、社會、公民之間的積極協同。”
最后,趙亞輝現場展示了當年《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攝的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蘇明娟的照片《大眼睛》,以及她當下的生活照。“傳媒既要讓人看見真實的貧困,也要讓人看到真實的希望。”他說。
文化無國界,減貧共擔責
孟加拉國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及其創辦的格萊珉銀行(“鄉村銀行”)因“從社會底層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努力,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他所開創的無抵押的小額貸款模式,逐漸被世界各國認可與推廣。
論壇上,據尤努斯教授駐華代表、格萊珉銀行專家巴布·阿里介紹,目前,格萊珉銀行在世界各地已有2000多個分支機構,主要分布在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該項目也在中國個別地區進行了實驗。
“我們希望與各國政府展開合作,在接下來的五年計劃中,把分支機構的數量進一步提高。”巴布·阿里表示,“推廣面向窮人的小額貸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世界各國聯合起來,才能讓窮人擁有更多發展的權利。”
據陳志剛介紹,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扶貧基金會已在2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人道主義救援和減貧項目,總投入2.67億元人民幣,受益者約133萬人次。其中,國際愛心包裹項目,在內容設計上融合了中外兩種文化,讓受益人獲得充分尊重的同時,更提升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自信。緬甸胞波助學金項目在提供資金幫助的同時,強調受益學生自助、助人;尼泊爾青年職業培訓和埃塞俄比亞婦女職業培訓項目,著力提升受益對象的生產技能和文化素養,實現自立自強。
“文化無國界,減貧共擔責。我們將加大國際減貧交流與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充分發揮各國自身優秀傳統文化優勢,引導貧困群眾自信、自立、自強,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以文化減貧助推國際減貧進程;二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國際減貧中的積極作用,動員各國各界伸出溫暖雙手,幫助有需求的發展中國家早日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三是充分用好像太湖世界文化論壇這樣的全球性分享平臺,通過政策對話、知識產品開發、信息交流分享等方式,共享減貧經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