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塑造了九寨奇景,多少年來觀景游客不絕。通過震后4年恢復重建,九寨溝似乎“想”明白一些問題。
九寨溝“想”明白了,守護綠水青山是一種共識,更是一種自覺。重建中,九寨溝組建起專家庫,61名生態、環境、經管、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專家對98個重點重建項目進行生態文明審查,“生態審查不過關,一律不準開工”。九寨溝還在全國率先出臺首個縣級《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堅決制止有損生態的行為發生,從制度層面確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九寨溝“想”明白了,這里的山山水水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旅游業是生態產業,也是富民產業,通過發展全域旅游,九寨溝一方面做大做強九寨溝核心景區的輻射功能,另一方面立足良好的生態優勢和豐富的文化和自然資源,走文旅融合、農旅融合之路,助力鄉村振興。
九寨溝“想”明白了,要把關注點從游客數量轉變到旅行質量上來。綠水青山、古碉藏寨、田野村落、歌舞餐飲,都能成為游客深度體驗的項目,處處能旅游、時時可旅游、人人享旅游,唯此才能提高旅行的品質,讓旅行擁有更高的附加值。當地全力打通旅游和其他產業之間的壁壘,以深化產業融合提升整條產業鏈價值,讓游客不僅看到了好風景,更看到了好風景背后的好產品。
秀麗的美景首先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得益于多年來的悉心保護。九寨溝“想”明白了,只有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才能守好九寨溝的山山水水,才能守住群眾的金飯碗。
從盛景歸來到全域旅游再到富民強縣,九寨溝4年重建之路有舍也有得。舍棄了落后粗放的發展模式,從綠水青山中找尋到了生態效益、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