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前先看看測評、去飯館先上網翻翻評價……身處網絡時代,相信你也有這樣的消費習慣。把自己認為好的產品或消費體驗,寫下來,在網上分享推薦給他人,“讓人心里長草”──產生購買欲望,這一過程被網友稱為“種草”。“種草筆記”活躍在各大平臺中,成為很多人購物的參考。
“種草”本身是好事,它可以打破信息壁壘,為消費者提供意見和參考,提高消費決策效率。然而,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一條代寫代發的灰色產業鏈在“種草”平臺上應運而生。很多商家雇人代寫小紅書推薦、知乎測評等,寫手僅僅根據商家提供的素材,就可以撰寫出細節豐富、煽動力極強的“種草”文案。然后,商家將文案分發給好物推薦博主,由博主代發。依照博主“粉絲”數量,商家給予一定報酬。
當“種草”變為一種營銷套路,其初衷就走了樣。那些“讓人心里長草”的評論和推薦,可能只是商家授意下的復制粘貼;部分人氣爆棚的“網紅產品”,夸大宣傳不說,甚至是“三無”產品。而平臺為了追求利益,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推薦,進行引流,與商家分割收益。比如,用戶搜索或瀏覽任意一種產品,就會彈出海量的相關分享和推薦,有的還附有購買鏈接,點開即可下單,有網友調侃,“大數據比我還了解我自己,推送的東西總是我想要的”。
“種草”文案造假,商家套路藏身其中,受傷的不只是消費者,也會對網購環境造成傷害。本來,消費者指望從“種草筆記”中做出選擇,買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避免踩“雷”入“坑”。可是,當令人眼花繚亂而又真假難辨的“種草筆記”充斥網絡時,消費者根本無法判斷種的到底是“草”還是“鐮刀”,一不小心就會踩坑,成了被收割的對象。雖然這些虛假評價也會慢慢現出原形,但久而久之,消費者受騙后的體驗落差,不只影響平臺口碑,還會導致網絡社會整體信任水平下降。因此,相關部門的監管必須跟上,斬斷“種草”灰色產業鏈。
有句話說得好,“事后模范,不如事前規范”。針對用戶投訴,一些平臺采取了諸如調查取證、賠償等措施,小紅書甚至關閉了“種草筆記”中的外部購物鏈接,但這些手段僅僅停留在事后監管范疇。無論是對商家,還是對網絡平臺,“誠信乃立身之本”是不變的法則,“種草”本質上種的是信譽和口碑。如果商家和平臺不能用心地對待每一棵小草,就絕不會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美好。尤其對平臺而言,是利用大數據分析、算法等技術手段盲目追求流量利益,還是對虛假“種草筆記”進行清理、封禁有不良“種草”行為的好物博主,為消費者把好關?顯然,這是一筆不難算明白的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