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更真切地走近魯迅先生

    2021-10-20 21:03:58 來源:大眾日報

    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一套78冊、3.2萬頁的《魯迅手稿全集》(以下簡稱《全集》)于近日面世,被專家評為“魯迅研究的最新重大成果”。

    “魯迅的手稿,是這一位中國文化巨匠在創作過程中思維狀態、心理特征和藝術追求的生動記錄。”魯迅長孫、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兼秘書長周令飛說。此套《全集》的出版,讓我們站在新起點上,更真切地閱讀、理解、研究魯迅先生。

    收藏小我 共享大我

    魯迅先生逝世后,手稿即陸續影印出版。最早的版本是1937年6月上海三閑書屋、文化生活出版社據手稿影印的《魯迅書簡》,收錄1923年9月至1936年10月魯迅致親友信札69封,按時間順序編排。

    此后,魯迅先生手稿的出版種類不少,顯得頗為熱鬧,但在編輯體例、印制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問題。此次重新出版的《全集》,可謂眾望所歸。

    全書分為《文稿編》《譯稿編》《書信編》《日記編》《輯校古籍編》《輯校金石編》《雜編》七編,分別收錄魯迅文學創作手稿、翻譯手稿、書信、日記、輯校整理古籍相關手稿、輯校整理金石相關手稿及前六類手稿之外的魯迅手稿。各類之下按手稿寫作、翻譯或出版時間排序。其中,文稿、書信、日記增加體量不大,但也有不少重要的新發現和新亮點。如《文稿編》首次收錄《鷺華》等手稿,而《譯稿編》收入譯稿30種,首次收錄《文學者的一生》等11種譯稿,第一次實現魯迅譯稿的完整出版。

    較以往版本而言,《譯稿編》《雜編》此前從未出過全集,分別新增1518、5612頁。其中,《雜編》共計5612頁,均為首次出版,主要包括課堂筆記、題字、設計與題簽、批校、剪報、家用賬、票據及其他難以判定體裁和歸類的手跡等。

    “中國手稿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表明,手稿的概念需要更新,手稿的范圍需要擴大,除了已經列入手稿范疇的文稿、書信、日記、譯稿和輯校稿,舉凡讀書筆記、課堂筆記、題簽、排印校稿,以至畫稿、藝術設計稿及其他雜稿,只要是魯迅的手筆、墨跡等等,都是手稿,都應屬于收錄范圍。”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王錫榮說。

    而《書信編》收錄3319頁手稿,較文物出版社版新增了1195頁;《輯校古籍編》收錄手稿11249頁,較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新增3537頁;《輯校金石編》收錄手稿6058頁,較上海書畫出版社版新增2778頁。

    “手稿影印出版的編輯理念也在更新:以往的手稿影印本,都沒能逐一標明手稿的來源,絕大部分也沒有標注尺寸,還有的進行了尺寸縮放和局部處理,不僅給研究和利用帶來了困難和誤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學術價值,還給造假者留下了作偽的罅隙。”王錫榮說。此套《全集》在每種手稿首頁詳細著錄名稱、時間、數量、尺寸、收藏者、備注等相關信息。原則上據手稿原件原大影印,少數尺寸過大者予以縮印。對稿紙上的殘破和污損之處不處理,以盡可能反映手稿原貌。除《日記編》外,各編均制作索引。索引單獨成冊,附于全書之末。

    編輯出版更完整、更高水準的《魯迅手稿全集》,一直是魯迅家屬及后代的美好期盼,并予以始終如一的支持和配合。“我的祖母許廣平早在解放初期,就毅然決然地分批捐贈了絕大部分魯迅手稿、日記和書信給全國多個文博機構。之后,又在一些重要歷史節點,捐出了原打算傳家的魯迅寫給家人的手跡,包括專門留給父親的‘兩地書’原稿,這些珍貴的手跡,父親說他甚至未曾親眼看過、親手摸過。”周令飛介紹。

    周令飛回憶,魯迅家屬最后一次捐贈魯迅手稿是在2010年。“父親為了成立魯迅文化基金會,在重病中向國家文物部門捐出了有魯迅親筆簽名的所有魯迅作品初版單行本。這一切捐贈的初衷,源于魯迅家屬的一種傳統共識:收藏小我、共享大我。由國家出版,廣布天下,才能有效整合,對魯迅手稿實施永恒集中保護,才能更有效地傳播弘揚魯迅的文化和精神。”周令飛說。

    引人入勝的形象觀照

    正如周令飛所分析,魯迅先生的手稿全集,是對他恢宏文學通道的一個引人入勝的形象觀照。

    魯迅先生對自己手稿的保存、整理有一個漸變的過程。魯迅早期的創作文稿,因其尚未成名,保存下來的確實不多。而他早期輯錄古籍、抄校金石,為學術研究準備資料,積存大量手稿,不但沒有丟棄,且精心保存。

    魯迅在北京后期,已頗有文名,到廈門、廣州任教時,更為注意保存手稿。如1926年創作的《朝花夕拾》的手稿,幾乎全部保存下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即這些文章大多在他自己或朋友辦的刊物上發表,收回手稿較為容易。

    有很多事例可以證明魯迅保存手稿的努力。如他在1926年11月13日給出版商李小峰的信中說:“有一篇《墳》的跋,不知《語絲》要一印否?如要,請即發表。排后并請將原稿交還漱園兄,并囑手民,勿將原稿弄臟。”

    1935年5月25日,魯迅先生給黃源寫信說:“《世界文庫》已見過,《死魂靈》中錯字不少,有幾處自己還知道哪一個字錯,有些是連自已也不記得了。將來印起來,又要費一番查原本的工夫。于是想,生活書店不知道能將排過之原稿還我否?那么,將來可以省力不少。所以想請先生到校對先生那里去運動一下,每期把它取回來。大約書店是用不著這稿子的了。”

    1936年3月9日,魯迅先生又致信黃源:“《死魂靈》原稿如可收回,乞每期擲還,因為將來用此來印全本,比從《譯文》上拆出簡便,而且不必慮第一次排字之或有錯誤也。”

    當然,關于手稿,魯迅先生也有幽默的一面。有一次,蕭紅看到魯迅的手稿出現在魯迅寓所附近的小食攤上用來包油條,就告訴了魯迅和許廣平。魯迅1935年4月12日在給蕭軍的信中說:“我的原稿的境遇,許知道了似乎有點悲哀;我是滿足的,居然還可以包油條,可見還有一些用處。我自己是在擦桌子的,因為我用的是中國紙,比洋紙能吸水。”

    魯迅先生對自己的書法也很謙虛,曾對友人寫信道:“看我的字,真是可笑,我未嘗學過。”他書法面貌的形成完全是一種自覺的結果,這與他長期對歷代古籍文本拓片的收集整理及對藝術的深刻領會不無關系。“魯迅手稿也是其書法之大觀,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因而,從真跡的角度、盡量以原尺寸影印出版魯迅手稿作品,更能增強其文學和思想力量的巨大吸引力。”對于此次出版的全集,周令飛說。

    作為多年研究魯迅手稿的專家,王錫榮說,魯迅手稿總體上具有排列規整、字體清晰、較少修改、頁面干凈、氣韻生動等特點,“只要比較一下,就不難發現,在現代文化名人手稿中,沒有人像魯迅手稿這樣規整(作為書法作品或影印出版的除外)。這里說的規整,主要是說頁面排列、文本格式和總體面貌。你可以看到,魯迅的所有手稿,無論是創作稿、譯稿、書信、抄校、日記,還是別的什么文體,也無論用什么紙張,格式和頁面都會排列得很規整,看上去令人賞心悅目。”

    在形態演變上,魯迅手稿修改率總體上較低。各種手稿中修改率最高的,是創作文稿,尤其是雜文,但總體上是比較少的。而魯迅的抄稿,就幾乎沒有修改了。事實上,抄寫過程本身不可能沒有差錯,只是,魯迅的習慣是把抄錯的撕掉。正因為如此,魯迅留下的抄校古籍和石刻手稿有6000多頁,絕無一字修改。魯迅手稿也沒有大段刪除的現象,最極端的情況也就是一兩行的刪除和改寫。至于寫完或者寫到一半就寫不下去的情況,絕無僅有。只有一篇《勢所必至,理有固然》稍微特殊一些,這篇未完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是魯迅寫后棄之紙簍,被許廣平悄悄“搶救”回來的。

    托尼學說 魏晉文章

    在新增內容較多的《輯校古籍編》中,有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嵇康”。魯迅先生一生在校勘古籍上投入很多精力,僅《嵇康集》就校注了十多次,留下大量手稿。如嵇康集稿本225頁,嵇康集寫定稿125頁,嵇中散集122頁,嵇康集校文12頁,嵇康集逸文1頁,嵇康集目錄3頁,嵇中散集考6頁和嵇康集序3頁等。

    從對嵇康的偏愛,可見魯迅的魏晉情結之一斑。“從前劉半農先生贈給魯迅先生一副聯語,是‘托尼學說 魏晉文章’。當時的友朋都認為這副聯語很恰當,魯迅先生自己也不加反對。”這段在魯研界耳熟能詳、極富軼事色彩的開頭,見于孫伏園先生的回憶著作《魯迅先生二三事》。

    根據孫伏園的釋義,“學說”與“文章”是各自獨立的存在:在思想上,魯迅尤其在學生時代深受托爾斯泰的大愛主義和尼采超人論的影響;而在文章的氣韻風格方面,則承揚的是魏晉古風。除了常規分釋上下聯外,孫伏園還慧眼獨具地指出托尼二家學說,按一般說法是正相反對的,然魯迅先生之所以能同受他們的影響,是因身為一個思想家或批評家而非哲學家的立場。

    以嵇康為代表的魏晉士人,去偽存真,仿佛就是魯迅的遠年知音。魯迅與嵇康在精神品格、思維方式、審美趣味和藝術追求等方面表現出諸多趨同性。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崇尚自然情性卻不失君子之德;魯迅激烈批判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戕害,提出“立國先立人”,同時也有“偽士當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的呼吁。

    尤其是面對風雨飄搖的亂世,文人該何去何從?1927年7月,魯迅先生有一篇題為《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演講稿,給出自己的思索。作為長期承受精神苦悶的人,嵇康“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而魯迅則是將苦悶化作了斗爭的動力。魯迅先生對魏晉的選擇,不僅是出于個人的興趣,更是希望通過對魏晉舊事的追尋,找到中國文人的出路。

    時間的指針回撥到1907年,東京,各種思潮涌動,孫中山、梁啟超、章太炎等思想家在引領不同的潮流。彼時,魯迅不過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到日本兩年以后日語過關了,他沒有在東京鬧騰,而是一頭扎到仙臺去了。他很有獨立性,一開始就表現得很強。我們從思想層面看,魯迅接受的東西比較復雜,他整體選擇了革命,可是他又不是一個激烈的革命派。如果他熱血沸騰回國執行暗殺,可能就不是魯迅了。”魯迅研究專家李新宇剖析。

    1907年前后,魯迅打定主意,走文藝道路。“實際上他選擇了一條根本不能解決吃飯問題的路,他是沒有考慮自己怎樣掙碗飯吃。文藝確實是一條很遙遠的路。那時想讓中國人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有價值、尊嚴、權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人在日本問他,在中國做什么事最賺錢?他很認真地想了半天,回答說‘造反’。可他沒有選擇造反,而是選擇了那么虛的一條路,那么遠的一條路。”李新宇分析。

    魯迅先生手稿中的每一個字,恰恰是這條路上的一粒粒石子。據悉,后期,《全集》將有數據庫問世。當讀者翻閱魯迅手稿時,能感受到魯迅寫作的習慣、方式、手法以及特點,并看到魯迅寫作藝術的精湛,以及思想的閃光,看到更真實的魯迅。

    關鍵詞: 真切 地走 走近 魯迅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京东热|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国产亚洲精午夜久久久久久|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器|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 亚洲色图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红杏亚洲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亚洲入口无毒网址你懂的| 456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专区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AV日韩AV天堂久久|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成AV人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亚洲韩国在线一卡二卡| 国产日本亚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