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展露的思想深度、敘寫的精神高度、描述的文明程度是創作者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這樣的反映,是審美的反映,也是能動的反映,但它有好與差之分、積極和消極之分。文藝批評的功能就在于對作家、作品、文藝思潮等的思想含量和藝術價值進行揭示和剖析,引導人們更加深入地閱讀作品和鑒賞作品,更好地推動文藝創作的健康發展。
遺憾的是,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的文藝批評顯得有些沉寂、有點落伍,具有影響力的高質量的文藝批評更是鳳毛麟角。一些文藝作品中明顯跑偏的創作傾向,作品中流露的價值觀走低以及精神渙散、斗志消減、前景黯淡的情緒,不能與風起云涌的時代大潮相向而行的描寫,連許多讀者和觀眾都看不下去了,而我們的文藝批評卻嚴重缺位,既無圖像又無聲音。
文藝批評的缺位和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對文藝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研究不夠的問題,也有文藝批評的組織程度松散的問題;既有文藝批評工作者自身素養的問題,也有部分創作者害怕批評、拒絕批評的問題。
從文藝批評角度觀察,還是由于文藝批評的政治站位不夠、思想敏銳欠缺、藝術表現力不強,拿不出令人信服的高質量的批評文字。一部分文藝批評工作者對黨的現行文藝方針、對馬列主義文藝理論、我國古典文論思想,缺乏系統和全面的把握,尤其是對其中的主脈、要旨缺少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在紛繁復雜的轉型、轉制、轉變面前,在形形色色的文藝思潮和文藝現象面前,就缺失應有的判別和定力,缺乏應有的膽識和擔當,無力承擔對文藝創作和文藝發展指導的重任。
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及時開展對作家、作品、文藝思潮、創作傾向、藝術特征等的批評,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領導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文藝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我們黨的幾代領導人對文藝發展、文化繁榮、文藝批評有過許多重要論述。這些論述,既語重心長、又諄諄告誡;既符合文藝發展的基本規律,又是基于國家長治久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考量。文藝戰線的全體同志都需要深刻領悟、深入踐行。
呼喚高質量的文藝批評,首要的是堅定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的抉擇、人民的選擇,是寫入我國憲法的大是大非問題。文藝作品在這一問題上的任何猶疑、動搖都是錯誤的、有害的。所有創作者和批評者,都應當牢記政治站位和歷史使命,催生更多無愧于我們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呼喚高質量的文藝批評,就要旗幟鮮明、一針見血。激濁揚清、除舊布新,是文藝批評不能回避的責任擔當。要敢于拿起批評武器,開展積極的文藝思想斗爭,既要反對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又要反對礙于情面、淺嘗輒止;既要敢于批評、善于批評,又要學會并接受批評。濃郁健康的批評氛圍以及準確到位、切中肯綮的批評文字,是文藝批評的努力方向。
呼喚高質量的文藝批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科學的態度。那種穿鑿附會、羅織罪名的做法必須制止,那種情緒化、功利化的做法必須糾正,那種捧殺和棒殺的庸俗化現象必須拋棄。事實上,文藝創作中的思想傾向、藝術特色、美學價值、社會意義等,有時是直露告白的、有時則是隱晦曲折的,無論哪種情形,都要通過閱讀、比較、鑒別,深入其里、抽絲剝繭才能揭示出其內在的深層次內容。只有準確把握創作者思想脈搏、寫作意圖、社會效果的批評文字,才能充分發揮“磨刀石的作用”。
呼喚高質量的文藝批評,需要提升藝術表現力。文藝批評畢竟是作用于文學藝術的文體,它有別于時評、雜文等,需要講究黨性、人民性、藝術性的高度融合,講究文體的藝術性和美感度,講究文藝性和評論性并重。否則,只能流于皮相和淺薄。充滿睿智的分析、清新灑脫的筆調、文采斐然的文字,這樣的文藝批評,一定能得到創作者和讀者的熱忱歡迎。
高質量的文藝批評是文藝繁榮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文藝理論水平的迫切需要。文藝創作者和文藝批評者有著共同的初心和使命。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批評者,都要自覺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自身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在引領時代風氣、凝聚人心、激勵斗志方面,在講好中國美好故事、闡發中國時代精神、傳播中國嘹亮聲音、展示中國嶄新風貌方面,緊跟時代前行的鏗鏘步伐,不斷做出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