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事業和人們的生活、思想、情感息息相關,記者近日走進位于古運河和淮河交匯處的淮安市盱眙縣,感受這座城市鮮活濃郁的文化氛圍。
依山傍水,
滋養千年文脈
南通北達的盱眙因漕運而興。走過“淮山勝境”牌坊,登上位于盱眙城北的“第一山”,淮河旖旎風光盡收眼底,與始建于北周時期的泗州城遺址隔河相望。唐宋以來,包括白居易等在內的近百位名人大家曾在這里留下500多首詩詞,百余幅摩崖石刻無聲訴說著盱眙古城的滄桑和文氣。
經過挖掘保護、生態修復,這片老城區如今已成為盱眙城北片區歷史文化街區,既留住鄉愁鄉情,又為人們提供了新的公共游賞空間。漫步于亭閣間,遇見一群小朋友跟著老師游學念詩,拾階而上,聽到不時從山上更高處飄來的陣陣歌聲。行至半山腰,亭中傳來一陣二胡樂,70多歲的王德忠正對著手抄琴譜練習曲子《胡琴說》。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對二胡感興趣,退休后在老年大學學會了識譜,現在每天都會來“第一山”練琴。
守住歷史文化之“根”,要把最優質的資源交給當地群眾。望向山腳,城北片區歷史文化街區修舊如舊,傳統建筑鱗次櫛比,不少年輕姑娘身著漢服流連其間。盱眙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劉青松介紹說,每逢節假日,古城中都會搭起戲曲小劇場,接下來當地將進一步打造崖壁劇場、古澗溪遺址公園、淮河古石堤核心展示區等文化景觀,持續依托千年文脈煥發古城風采。
送文化下基層,
接地氣聚人心
周末的下午,盱眙太和街道法治文化廣場座無虛席。隨著水袖翩飛,臨時搭建的舞臺上,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經典愛情故事再一次上演。戲演到酣處,觀眾叫好鼓掌聲不絕于耳。
80歲的范桂志早早拎著折疊椅趕來。他年輕時就是戲迷,對幾出經典黃梅戲爛熟于心:“只要有人來街道演戲,我一場不落。”
作為江蘇省內唯一一家黃梅戲劇團,盱眙縣黃梅劇團從2008年開始送戲下鄉,已堅持13年。副團長胡仁偉告訴記者,劇團送戲下鄉主要選《天仙配》《女駙馬》等經典傳統戲,也嘗試以盱眙本地事本地人為原型創排新劇,比如以孝老敬老楷模李銀江為原型的《好大一個家》、以盱眙縣首任縣委書記李桂五為原型的現實主義作品等。“劇團每年送戲下鄉演出百場左右,平均每個月8場,實現全縣13個鎮街全覆蓋。”
“每到一個鄉鎮,都特別受歡迎。”劇團演員郭詩雨對送戲下鄉有很多深刻又美好的回憶。“有一年送戲去敬老院,演出車開不進去,就鋪了一塊地毯直接在食堂開演,老人們特別高興。天冷的時候,演員們穿得單薄,有的觀眾從家里拿熱水袋給我們暖著。”盡管基層演出條件有限,強度又大,但郭詩雨覺得很滿足:“只要觀眾愛看,為演戲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本屆紫金文化藝術節上,淮劇《哎喲,我的憨哥哥》和話劇《索瑪花盛開的地方》兩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也在盱眙大劇院上演,其以百姓之視角、寫百姓愛看之事,正契合盱眙接地氣、聚人心的文化氛圍。盱眙大劇院副總經理胡星鵬介紹,劇院自2013年投入使用以來,日常演出以話劇、兒童劇等親和力較強的劇目為主,每個月有兩三場演出,上座率基本達到80%左右。
從觀眾到演者,
民間文化興盛繁榮
“抬手、頂胯,慢慢來……”熱鬧的盱眙縣文化館里,68歲的退休教師陳學昌正耐心教同伴跳交誼舞,為群文演出作準備,一旁還有不少業余文藝團體在排練。從觀眾到演者,從百姓看舞臺到百姓上舞臺,盱眙的基層文化力量不斷生長、拔節。
“每逢‘五一’、中秋、國慶等節慶假日,文化館要搞演出周,民間演藝團體都會努力排節目、訓練,積極找我們溝通、尋找上舞臺表演的機會,談不來還著急!”盱眙縣文化館負責人王晨介紹說。當地群眾文化氛圍濃厚,每當夜幕降臨,廣場上就搭起百姓大舞臺,從歌曲、舞蹈到情景短劇、黃梅戲、京劇等,民間團體輪番登臺,好不熱鬧。
“以往老百姓各玩各的,現在通過文化館這個陣地,將業余文藝力量凝聚在一起。文化館還分派骨干力量進行指導,民間文藝團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王晨表示,盱眙縣文化館常組織業余團隊創排的優秀節目下基層,每年約演出20余場。
近日,盱眙縣文化館文藝空間入選江蘇省首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間”。這一文化新空間通過打造規模化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專業化的藝術培訓團隊、制度化的后勤保障隊伍,以多樣化藝術培訓、精細化閱讀推廣、沉浸式書畫體驗為亮點,結合全縣開展的文化惠民活動,圍繞慶祝建黨100周年,緊盯傳統節日、“龍蝦節”等,開展多樣性的文化服務,不斷激發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