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21日電 (王笈)上海民族樂團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20日晚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正式開啟為期23天的第一輪駐場演出。“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墻體秀在音樂廳西側“藝術之墻”精彩首秀,國樂文化和建筑光影的交互融合讓人耳目一新。
作為上海民族樂團近年來演出率最高的經典品牌,《海上生民樂》以海派民樂的當代氣質和國際表達,深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愛。此次駐場版《海上生民樂》在延續原有特色的同時,更注入了科技感和未來感,對8首風格多元的原創作品進行了重新創編。
“我們每一首作品都包含著中國文化的意象或精神。”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介紹說:“比如手碟與尺八帶來的《水行》,展現了‘上善若水’的哲學奧義;古箏獨奏《墨戲》盡顯中國書法的氣象萬千;一曲《酒歌》琵琶聯袂京劇,訴盡霸王項羽的柔骨豪情……我們期望通過音樂不僅喚起大家的情感共鳴,也能激發觀眾對民族文化的思考。”
為了展現《山水》的主題意境,多媒體視覺導演毛翹楚選擇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作為素材,讓音樂回歸山林,突出人與自然的古老主題、中國“天地人和”的哲學觀念;《墨戲》中更是根據音樂情緒的起伏設計選取了不同的書法素材。
“音樂與書法相結合,時急時緩,時輕時重。樂音舒緩輕柔時,選用北魏碑刻《張猛龍碑》,瀟灑古淡,奇正相生;激昂酣暢時,配合張旭的狂草《古詩四首》,灑脫不羈,快意磊落。經過多次打磨,我們希望通過音樂與多媒體畫面的交互融合,呈現中國藝術的當代美感和博大精深。”
有著91年歷史的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由中國第一代建筑大師范文照、趙琛設計,是上海現存最老的由華人建筑師設計的歐洲古典主義風格音樂建筑。作為中國第一座音樂廳,建成近百年的她曾被譽為“上海的巴黎歌劇院”,呈現過中國戲曲的永恒經典,親歷了中國電影的啟蒙與發展,見證了中國文藝的興盛繁榮。
今年,上海音樂廳聯合上海幻維數碼創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啟“文旅融合”的全新探索,推出包括“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墻體秀、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何似在人間”——新國樂沉浸藝術特展在內的一系列創新文旅項目。
當晚,“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墻體秀首次“閃耀”于上海市中心的城市夜空。音樂廳西側“藝術之墻”化身流動的字節與音符,通過序章、回響、變奏、新生、華彩五大篇章,講述曾經發生在上海音樂廳以及這座城市的文化故事。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表示,“‘光音的故事’——大型3D Mapping墻體秀是音樂廳‘文旅融合’的一次創意嘗試,希望以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別樣方式讓市民游客了解上海音樂廳,了解上海這座城市,了解海派文化故事。我們的劇場和綠地有獨特的優勢,以后更多的游客市民可以在這里休閑,喝著咖啡飲料,慢慢閱讀著城市的歷史建筑,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