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鄭爽、吳亦凡、張哲翰等劣跡藝人的行徑激起了網上網下的眾怒,其一系列目無法紀、缺乏起碼道德底線和行為價值紅線的行為,遭到了社會和大眾的一致譴責,也引起行業深思。近年來,一些所謂“頂流”藝人仗著粉絲和市場,屢屢頂風違紀,成為社會公序良俗的破壞者和瘡疤毒瘤。事實證明,抵制這些劣跡藝人,光靠溫馨提示般的行業自律和呼吁倡議,力度已經遠遠不夠,必須各方聯合發力,架好帶電“高壓線”,長出鋒利的“牙齒”,方可奏效。
首先,要劃定和提升行業準入門檻,建立完善退出機制。文娛行業或視聽行業是生產精神食糧的行業,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決定了產品的整體質量,從業人員的審美導向影響著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可以說,有什么樣的人品就會有什么樣的作品,有什么樣的立場就會有什么樣的市場,有什么樣的素質就會有什么樣的品質。但是,當下文娛行業或視聽行業準入門檻很低,致使從業者泥沙俱下、良莠不齊。應該盡快建立文娛產業的準入門檻,更要建立完善退出機制,對于違法亂紀、越過底線者,及時、隨時做出反應,拿出辦法,有效清理。
其次,要從側重結果管理轉為側重過程管理。抵制劣跡藝人的頻繁出現,還需多方聯合發力,變事后處置為事前和事中監管,從側重結果管理轉為側重過程管理,從而在抓早和抓小中做好預防工作。一部作品創作前期對參與創作藝人的道德法紀把關和行為評估很有必要,在創作中期對多頭軋戲、亂改劇本、態度傲慢等問題的監管同樣不可或缺,在創作后期更應針對不合適的內容及宣發及時調整,對明星團隊和粉絲互撕等惡性行為及時介入。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創作投入和社會資源的浪費,更可以最大程度規避對文藝生態可能帶來的傷害。
再次,要從源頭根本加強管控力度。劣跡藝人之所以能被粉絲們前呼后擁,離不開資本與平臺的炒作,拉踩引戰、攀比炫富、人肉搜索、刷榜控評等現象,歸根結底都是資本追求增值的手段。斬斷資本推手,管住無良平臺,取消劣跡藝人表演的空間,劃出平臺生存的底線和紅線,那么劣跡藝人的影響力和破壞力自然就會灰飛煙滅。
最后,要強化藝人的職業教育。一些從業人員政治素養不高、法律意識淡薄、道德觀念滑坡,違法失德言行之所以時有發生,與職業教育的長期忽略和不夠全面也不無關系。不少藝人在職前教育階段就存在只重專業訓練、輕思想道德引領的問題,在職后教育階段又缺乏正確的行業引領與規范,導致浮躁、拜金,只認流量和錢,心口不一、知行錯位現象比較普遍。要從內心深處改變,職前和職后的培訓教育必須加強,而且要劃出底線和高線,打通培訓和監管之間的壁障,讓培訓和監管“長牙”“帶電”,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過場,不能一味“溫良恭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