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韞慧(作者為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雙減”政策落地前,學科教育的繁榮顯現出中國家庭的教育焦慮。“雙減”政策落地以后,學科教育規模大幅縮水,但教育焦慮與成長需要仍在,亟需以更好方式被滿足。
不破不立,然不可只破不立。素質教育成為滿足上述需要、替代單一學科教育的主要路徑。而文化產業發展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減少教育焦慮,滿足個人提升。具體體現在以下六方面。
滿足個人成長的需要,引導素質教育的方向?!半p減”背景下,要使素質教育替代學科教育,成為培養青少年的主要路徑,有賴于素質教育的內容豐富度和成長引領性。文化企業是素質教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文化產業政策在原則上指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生產、傳播與消費,政府與標桿文化企業共同制定行業標準,引導文化生產和素質教育。
實現素質教育生活化,加強素質教育吸引力。文化產業常借助中國傳統文化,增加產品文化屬性,因而,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與體驗,自然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個體在生活中傳承文化、領略東方韻味。美學體驗培養文化品位,文旅研學開展沉浸教育,虛擬現實重現歷史傳承。文化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經由體驗,激發個體參與素質教育的興趣。
培養素質教育傳道者,拓寬素質教育覆蓋度。文化產業在實踐中培養出一批專長多樣化、素質高端化的人才,這些人才加深了大眾對素質教育重要性的理解,也成為素質教育的榜樣楷模與潛在師資。而文化產業借助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實現素質教育產品和服務的平價供應,促進素質教育市場從小眾到大眾,實現教育公平。
刺激文化產品新開發,提升素質教育豐富度。文化產業包含眾多并不斷孕育新興行業,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以文化為基石不斷涌現。文化消費產品的開發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新內容,文化專用設備的進步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新媒介,文化信息傳輸的提升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新路徑,工藝美術產品的精進為教育成果提出了新標準。
降低天賦變現門檻,增加素質教育適用性。文化與科技結合促進科技賦能的藝術,通過搭建用戶友好的藝術創作平臺,借助技術手段實現藝術創作,降低從事藝術生產的技術門檻與藝術門檻。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促進新興職業的出現和就業職位的增長,為素質教育思想下培養多樣化人才,提供發揮特長的機會和清晰的職業規劃。
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衡量素質教育成效。文化產業是推動積極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振興已發展到國家層面。文化產業興旺發達,離不開有戰略目光的交叉性復合型人才。而這類人才的大量出現,有賴于素質教育的全面覆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符合需要的人才供應情況,可以被視為衡量素質教育成敗的標準。